*******************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每日新闻信件*******************
******如有新闻报料或有与新闻信件有关的疑问请电邮至cnews(a)rfa.org******
******************************************************************
===========================================================================
2022年11月7日
1.【中国社会】严苛封控轻生频繁 自杀率成国家机密
内蒙近期采取严苛封控,一名女子日前跳楼轻生,至亲因封区无法前往见死者最后一面。惨剧再度引发民众关注疫情以来中国的自杀数字。业内人士透露,官方将中国自杀数据列为国家机密;有前线医护透露,疫情以来非正常死亡数字急增,自杀者趋向年轻化,也有大量慢性病人因失救丧命。
上周五(4日)傍晚,内蒙一名女子跳楼身亡,而其女儿由于社区封控,所处楼栋单元被焊死,因此无法前往见母亲最后一面。此事经网友接力传播后,引发广泛舆论关注。不少人发问:疫情期间,究竟有多少人因严苛的封控而自杀?
这个问题被追问了2年多,至今无果。
带著这个问题,本台向有关当局查询。国家统计局在回应本台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他们从来没有关于自杀的统计资料,也根本没有对于疫情三年来非正常死亡的专项统计资料。但他们表示,国家卫建委应该有相关统计。
国家统计局:我们就没有这个数据呀。是必须要有的,但不一定是我们做呀,我们从来就没见过这个数据。数据库里面没有这个数据呀,这又不归我们管,因为是卫健委管的事啊,因为人家没给我呀。它数据多了,它不是都给我呀。死亡数据就是人口普查的时候才有,十年一次,那是大普查。平常呢,抽样调查,也有一个总的估计,出生产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而中国国家卫健委则在回应本台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这属于内部资料,他们无法对外透露。
中国国家卫健委:你是哪个媒体?这个资料我们是内部的,不好给的这个。这个应该是给不了的,这个资料。
原中国红十字项目高管任瑞红早前向本台透露,因疫情导致的自杀相关资料和统计,对中国官方来说属于国家机密,任何试图掌握该资料的行为都可能被视为窃密。
一名就职于全省最大三甲医院之一的前线临床医生匿名向本台记者表示,他们能明确感到基础疾病的死亡以及自杀身亡的案例急剧增加。尤其洗肾患者受封闭的影响,处境急剧恶化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前线临床医生说:我们只能看到我们自己的,但是整个国家的,没有这个方面的统计。我觉得就是那些需要长期到医院来定期检查治疗的人,会受影响多一些。比方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这些人,比如说一些医院透析的,它可以接纳50个病人,但现在透析的时候不能聚集呀,它的那个场地本来你可以搞50个人,现在只能搞20个人了。本来它一礼拜可以透两次三次的,现在就只能搞一个礼拜透一次啊,或者是很长时间不能透析啊。这对他会有很大的影响。
这名前线医生指出,疫情导致民生恶化,以及很多底层民众精神健康状态恶化。而尤其令人痛心的是,疫情期间自杀者趋向年轻化。她指出,急诊有上报卫生系统的统计模式,但到底有多少人自杀,以及和往年的资料对比,官方可能都不会统计。
前线临床医生说:封闭了之后,精神状态出现异常的人明显增多了。就是那种自杀的人群,特别多。再一个就是有一种年轻化的趋势吧。以往年轻人不会想到自杀,多半都是老年人啦,或者是有基础疾病的人,西安都有些年轻的人因为生活的压力都会自杀吧。单凭一个医院的数字也说明不了甚么问题,国家也没有甚么统计。比方说前几年我们有个36岁跳水(死亡)的,我们就会写溺水。因为我们不问他死亡的原因。
河南知名的民间水上救援队队长牛振西透露,防疫封控及生活压力骤增是导致近期跳水自杀案例增多的原因之一,但作为一个民间机构,他们无法知道完整的资讯。
牛振西:不容乐观吧!各种原因吧,再一个疫情的封控,生活的压力。这个咱们就接触过几场。但这个详细的是几倍呀,这个咱也没统计,只能说不断发生吧。因为呢咱们只是一个民间救援队,帮著官方给他打捞出来。具体的,咱们也不便过问。
今年3月上海封控期间,有当地人告诉本台记者,严厉封控导致的精神疾病问题,正被全面掩盖。封控期间和解封之后,上海市的精神病院爆满和频发的跳楼自杀事件,都显示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但迄今为止,官方都没有任何消息披露。
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公开演讲的资讯显示,中国疫情三年来,糖尿病和自杀,已成为受疫情影响导致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彭凯平在公开的演讲中,没有列举具体的资料。
此外,本台记者亦测试包括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青岛、杭州等众多省市,以及中科院心理谘询志愿热线,但不是持续占线,就是无法接通。但导致线路拥堵的情况不明。
在中国官方提供给世卫组织的资料显示,中国的自杀率持续下降,并远低于欧美国家。只不过这些资料的真实性一直备受质疑。
记者:黄小山/程文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2.【香港法庭】蔡玉玲查册案上诉被驳回 蔡:影响行之有效查册制度
香港电台《铿锵集》前编导蔡玉玲因查册被判两项作出虚假陈述罪成。蔡玉玲不服上诉,法官周一(7日)维持原判。蔡玉玲对裁决感失望,认为会窒碍新闻自由,同时她强调无悔无愧。
蔡玉玲周一早上在友人陪同下,到高等法院领取判词。就上诉方提出的3点上诉理由,包括是否作出了「虚假」的陈述;该陈述是「要项」上的陈述;以及是否「明知」该陈述是要项上虚假的陈述,法官李运腾在判词中逐点作分析及反驳。
对于上诉一方聆讯时指,《基本法》及人权法同时有保障言论及新闻自由,包括「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消息及思想之自由」,认为法庭需以广义的解读及符合公众认知的角度去理解选项中「其他有关交通及运输事宜」所代表的含义,李官在判词中指,运输署获相关条例赋予权力,当中包括收集个人资料及向公众人士提供车辆登记证明书的权力,须受条例立法原意、《基本法》及其他法例保障的权利和规范,而公众人士向署方获取车辆详情的权利亦非绝对。
虽然李官同意,政府应在合理可行的范围内尽力方便公众,又认为资讯流通及新闻自由对一个开放及民主社会的重要性,但即使给予最广阔的诠绎,这些并不属运输署署长的权责范围,而保障私隐权为局方必要及重要的考虑,若申请人根据有关规例索取车辆详情的用途,不符当局获赋权的立法原意,运输署署长向申请人提供相关资料或文件将不能符合「相称性」的要求,做法不单是不恰当,甚至可能是越权,因此完全同意裁判官裁断,即立法机关的意图不可能是让人任意「滥用」这些资料,或不可能让公众可基于任何目的而获取属于他人的重要资料。
至于本案另一法律争议,是运输署长在收到车牌查册申请后,「须」在申请人付费后提供资料,是否必须提供,上诉一方认为署长没有酌情权拒绝,惟李官不同意,认为署长有责任先了解申请人的用途。
代表蔡玉玲的资深大律师陈政龙在上诉时曾提及,港府2011年提交立法会的谘询文件,列明适用于律师向债务人追债而查册,曾有议员关注会否影响新闻行业,而修例最终没有定案,反映「交通与运输」事宜接触面广,又援引数字指从统计数字可见,2010年5万多个查册申请中近半无订明用途,当中数千个申请由传媒或新闻界提出,法庭不能否定上诉人可能主观相信采访用途确跟「交通及运输事宜」有关,李运腾在判词否定有关理据,称「难以接受以上陈词」,认为某字词或字句意义是否清晰,不能一概而论,须视乎上文下理和语境,而车牌查册表格上的三个选项,即进行法律程序、买卖车辆、其他有关交通及运输署的事宜,基于文件结构,已明显而清晰地表达选项只得3个,别无其他,他认为「唯一合理推论,是上诉人也如此理解」。
至于蔡玉玲是否「明知」而作出虚假陈述的争议,上诉方认为一般人不容易断定何谓「与交通及运输事宜有关」,法庭不能否定蔡有可能主观地相信其用途符合要求,但李官认为,蔡玉玲为查明涉案怀疑运载武器的车辆之车主身份,以及是否有犯罪而作出查册,而上诉一方指应视为「交通与运输」事宜,此说法「过于牵强而且不合情理」,认为蔡索取资料的用途是为侦查和报导,重申采访及报道的用途本身,并非与「交通及运输事宜」有关。
李官续指,不否定上诉人是本著良好的动机动索取资料,但正如裁判官指出,对定罪而言,良好的动机并非辩护的理由,而被告必定清楚知道要提供真实无误的资料,故维持裁判官的判决。
蔡玉玲在法院跟法律团队初步了解判词后,约10时45分在法院外会见记者回应判决,直言对判决感到失望,亦相信新闻界同样感到失望,相信今次败诉,会直接影响行之有效的查册制度。
蔡玉玲说:我相信今次的败诉真的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一直行之有效的查册制度,对于新闻业界日后怎样监察社会上有权力的人士,可能会带来一个颇大的障碍。但我可以大声地说,我无悔无愧、我问心无愧,如果今日要我再作选择的话,我相信我都会毫不犹疑地做当初所做的事。
她续指,法官的判词肯定了她作为记者调查资料的良好动机,认同新闻界应获取更多资讯。只是在2019年10月后,法庭的裁决把查册用途范围「收得好窄」,查册活动包括商业上投资者进行的查册,亦会容易堕入法网,强调案件不单涉及新闻界,亦涉及整个社会就资讯是否流通的公众利益。
蔡玉玲说:其中在判词中很重要的一段是,其实法庭亦肯定了我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去查资料的良好动机。在2019年10月之前,其实所有的新闻工作者也可以在查册的过程中,很清楚地列明自己是因为新闻活动而进行查册,所以在政府修改这个行政措施前,新闻工作者根本就不会跌入这个「作出虚假陈述声明」的陷阱。不过是2019年10月后似乎是情况突然改变,而衍生了今时今日这个情况。
至于是否会提出上诉,蔡指需要先跟法律团队商讨,包括需要考虑有多大抗辩空间,以及资源及时间运用等,她会在28天限期内作出决定及对外交代。
蔡玉玲及当时港台《铿锵集》团队制作的《铿锵集》专题调查报道题为《721谁主真相》,于2020年播出,她跟其他团队成员分析2019年7月21日当晚元朗凤攸北街一带所取得的闭路电视影片,追踪到有怀疑运送武器到场的车辆,蔡因查册车牌以联络车主确认事件,结果在同年11月被警方上门拘捕,并检控她在作车牌查册时作出虚假陈述。原审主任裁判官徐绮薇去年作出裁定,认为蔡玉玲申报的查册原因不属条例下「有关交通及运输事宜」,故两项「明知而作出要项上的虚假陈述」罪名成立,合共罚款6000元。
记者:李若如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3.【香港法庭】「立场案」林绍桐还押近1年获保释 被告要求终止聆讯下月中处理
在香港,《立场新闻》煽动案由于辩方发现警方未有把所有材料交予辩方,要求相关参与调查的警员补录口供及交出资料。周一(7日)早上审讯甫开庭,辩方指发现警方证人口供「有出入」,决定申请永久终止聆讯。由于控辩双方需时准备陈词,其中一名被告林绍桐申请保释,《国安法》指定法官之一的郭伟健,经考虑后批准其申请,林绍桐在被还押313天后,终暂时重获自由。
获准保释的林绍桐在周一傍晚6时多,手持两包个人物品步离法院所在的湾仔政府合署地库,他神情轻松,现场就有数十名记者及前《立场新闻》员工在场等待,林绍桐多度停步,以方便传媒拍摄,他之后从地库停车场独自步行到港湾道,再于瑞安中心对开登上友人接送的车辆离开。大批传媒就一直沿路追访,有多名便衣及军装警员曾到场维持秩序。据悉林绍桐的太太为避免曝光,一直在车上等候丈夫。而在林乘坐的车辆离开后,有现场便衣警员疑似以电话向上级作出汇报,指林「已顺利离开,没有受访」,并称他可能因为知道保释条件。
前《立场新闻》总编辑锺沛权、前署任总编辑林绍桐,连同《立场》所属公司,被控「串谋发布煽动刊物」案,周一早上在区域法院续审。而在上周审讯时,第2名作供的警方意外透露曾撷取《立场》网站数百张的图片,代表锺沛权及林绍桐的资深大律师余若薇,因此质疑控方要向辩方提供「没被采用的材料(unused
materials)」,更直言对控方未提供相关资料感到忧虑、震惊和不满。控方因此要求有份参与调查的侦缉高级督察卢健贤补录口供,解释当时向下属发出的指令,以及相关《立场》网站截图覆盖的时段和范畴。
周一早上甫开庭,代表控方的署理高级助理刑事检控专员伍淑娟就向法官表示,卢于周日(6日)晚已完成录取口供,「好夜先畀我哋」,同时提交涉及逾1500页文件的6个文件夹,为接受指示警员所撷取的《立场》网页列印,而控方亦将向辩方提交有关的文件资料。伍同时指,卢健贤的证供或会影响辩方盘问方向,令审讯延长。
余若薇就指,辩方于周日晚收到有关口供,并发现跟早前曾作供的警方证人口供「有出入」,要求法庭提供已作供证人的证供誊本,更不满指审讯不单因新增加的文件而延长,亦牵涉之前证人的证供,「可能要研究番」,并提出暂时休庭以向被告解释,「唔希望未睇卢督察嘅资料就继续盘问」。再次开庭后,余若薇透露因情况出现「少少转变」,被告需重新思考,让两人「沉淀及消化」,她亦需时向当事人索取指示,包括或会提出申请「永久终止审讯」,法官郭伟健于是批准休庭至下午2时半再续。
下午再次开庭后,余若薇指与被告讨论后,确认会申请「永久终止聆讯」,并需时3星期准备陈词,控方亦需时回应,预计审讯需时两日。她同时指出,由于需向两名被告索取指示,惟两人同在狱中,且每天面对审讯,难以给予指示,她亦未能经常到狱中跟被告会面,「会好困难先拎到指示」,故提出会为第3被告、即林绍桐申请保释。
郭伟健最后把案件押后至12月13至14日处理,如果最后拒绝「永久终止审讯」的申请,则案件再安排在12月19日至1月17日续审。郭伟健并在听毕控辩双方陈词后,基于特别情况,批准林绍桐以港币5万元现金及林妻以5万元人事担保金保释,期间不得离港及需交出所有旅游护照,亦要在报称地址居住,以及每周到警署报到一次。此外,林绍桐亦不得接受传媒采访;不得直接或间接发布或转载可被合理地视为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论、意见或陈述;不得直接或间接作出任何可合理地视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不得直接或间接(包括任何电子或网上媒介)作出任何可合理地视为危害国安控罪的行为;以及不得直接或间接组织、安排、参与或协调任何对抗中央或香港政府的活动,或参与任何可合理被视为危害国安的组织之任何职位。
记者:淳音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4.港国际七榄赛过万观众「除罩」举杯欢腾 议员批防疫措施不一
阔别3年、被港官高度重视的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周日(6日)晚上在香港大球场结束,多名港府官员随即发文表示七榄赛成功举办,证明香港已「重返国际舞台」。球场内看似欢天喜地,不少人在饮食以外时间都没有戴上口罩,但场外的防疫措施依然非常严谨。有立法会议员发表评论,「当容许场内观众欢欣叫嚣起舞,这已非一般人可理解的紧急情况,一旦不紧急了,措施便应解除」。
一连三日的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周日晚上在大球场结束。特首李家超及多名司局长,也有入场观看赛事,李家超在榄球总会代表陪同下到包厢观赛,甚至脱口罩后举杯合照。同场的还有上月底感染新冠肺炎后,即使阳性不过被评为「康复」个案,能照常出席金融锋会的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李家超其后在社交平台,特地用英语表示,「赛事成功举办,证明了香港已经重返国际舞台」。
李家超说:数以万计的人聚集在一起,享受美好时光、分享快乐和欢笑,这是香港回归国际舞台最实在的证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香港已经迎来新篇章,东方之珠比以往更耀眼。
但还有另一班球迷不满香港的防疫政策,甚至有球迷身穿印有「安心出行」红码的上衣,暗讽港府严苛防疫。
不过场内外就犹如冰火两重天。据知,七人榄球赛举行期间,虽然容许观众在饮食期间除下口罩,但现场所见在其他时间,不少人都没有戴上口罩。保安局局长邓炳强与观众合照时,都没有戴上口罩,照片内亦未见任何食物或饮品。
尽管大球场内看似欢天喜地,但场内场外就如两个世界。球场外仍有户外口罩令、公众地方群组聚集人数上限为12人等。
新思维副主席黄俊琅接受本台访问时,认为「0+0」政策势在必行,指当局要留意确诊数字有否几何级上升、重症及死亡率有否提升,如果没有这个情况出现,便应该考虑放宽。针对旅游来说,他认为一定要解除旅客到港后3天的「黄码」限制,才会有大幅度改变,否则南非旅客远赴来港不能看球赛的相类似事件只会再发生。
对于广大市民仍要戴口罩及继续守防疫政策,但看球赛场者则没有戴口罩,这是否公平?黄俊琅认为口罩令要继续,但同一时间港府也应审时度势。
黄俊琅说:我认为政府要做的是审时度势,在某一些时刻,你看到市面的情况或社会气氛,甚至疫情已经平稳,没有爆炸性的发展,你便是时候转弯,考虑开放。现在明显地政府没有想法,我们经常批评政府在防疫政策上,没有防疫路线图,今天看到这样便做这样。大家不知道何时放宽,甚至会否又收紧。
来自南非的旅客Renier与友人一行4人,上周五(4日)因「安心出行」黄码被拒入场。他亦透露在港旅游期间不能进入餐厅,只能买外卖然后在户外进食。他批评香港防疫措施对旅客十分不便,并一度明言短期内不会来港。
不过至周日, Renier与友人转「蓝码」后,则获榄总提供包厢观赛,他并改口风指现时非常满意安排,高兴终可入场边喝啤酒边看球赛,又说会考虑再度回港旅游。
Reiner说:我们现在很满意,我们很高兴,享受这里的一切。等待「蓝码」过程并不好,但我们生存下来,能回来观看榄球赛了。
当局执法的双重标准,也引起立法会议员江玉欢的批评。她在社交平台发文评论,强调防疫措施不宜有太多不同标准。她引述报道指,有观看榄球赛的人士没有戴口罩,「政府核准或支持的活动,似乎是可容许一套较寛松的标准」。她又指港府当年以《紧急条例》及599章,订立多项防疫抗疫措施,但时至今日,「当我们容许榄球赛事举行,容许场内观众欢欣叫嚣起舞,这已非一般人可理解的紧急情况」。她认为疫情「一旦不紧急了,措施便应解除」。
香港紧跟大陆的防疫政策,港府一度以与大陆通关为首要考量,令香港这个旅游城市近年对海外游客失去吸引力。往年,「七榄」门票往往售罄。不过香港榄球总会表示,今年3日赛事合计逾6.5万人次入场。榄总原预计每日平均应有3万人入场,实际上日均少了
8千人。而且,入场人士当中还有7千名观众,是参与香港赛马会社区推广榄球活动的中小学生及社区人士。
现时,从海外地区或台湾抵港的人士入境香港后会获发检疫令,「安心出行」会显示为「黄码」。虽然持「黄码」者可上学上班,但不能进入餐厅、博物馆及球场等等,不过港府打算先对旅客放宽。
港府周一(7日)公布,在平衡疫情风险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原则下,以及在考虑到由旅行代理商接待并由持牌导游陪同入境旅行团,可协助有关旅客在遵守防疫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旅游活动,因此将于本月向入境旅行团旅客推出针对性安排。当中包括持有「疫苗通行证」及「黄码」期间,可进入主题公园、博物馆以及寺庙等指定旅游景点;也可进入符合特别防疫要求的指定餐饮处所,不过要在分隔区域用膳。
此外,港府与贸发局本月10至11日合办「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贸发局于9至11日举行「香港国际医疗及保健展」,则开放给持「黄码」者参与,大也会安排持「黄码」展商于指定房间进食。他们解释指两项活动均为「企业对企业」活动。
记者:淳音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5.【公私合营】官媒入股快手和抖音 分析:愈管不了愈要管
中国「新版公私合营」疑愈趋扩大,继多间科网龙头被国企注资,近日再有官媒入股快手和抖音两大短影片社群平台。有分析指,情况一方面反映「清零」政策下,经济压力增加,当局于是扩大「收割」民企,另一方面,显示当局亲自操刀控制民间社媒平台,对舆论严加管控,「愈管不了的地方,愈要管」。
据中国内地多个公司查册网显示,10月26日,国内广受欢迎的快手获官媒「北京广播电视台」入股1%,成为目前快手的2大股东之一,令原本独资的北京华艺汇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占股降至99%。
这并非中国官媒首次介入民企短影音社群平台,早在2021年4月,央视已透过子公司网投中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抖音,同样持股1%。
另外,国企中国联通与腾讯新设「合营企业」案已在10月获批;中国移动则是在9月与京东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上述情况被指中国「新版公私合营」疑愈趋扩大。
中国金融学者司令向本台分析指,情况反映出中国的整个传媒及信息服务业,几乎被中国政府以「参股」、「控股」等各种方法染红,相关公司的决策必须受到政府严格的限制,或深受到地方宣传部门的影响。司令认为,此举背后有两大目的。
司令说:江泽民、胡锦涛在任时,其舆论控制相对习近平时代较为宽松。民间的传媒生态,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民间领域分得如此大红利,中国政府是绝不可能坐视不管。你也知道,中国面临著疫情防控的压力非常之大,经济下行的前景又如此悲观,所以说需要这些民间的传媒机构给国有资本进行输血。中国政府通过这一轮对传媒业大洗牌、进一步实现传媒业的公私合营,从传媒业开始开刀,然后逐步把民间资本积累起来这么多年以来的活力、资源、人力财力等等,逐步归国有。
至于另一目的,司令指传媒业的这一轮「公私合营」亦可为中国政府在「二十大」后,进一步收紧舆论和加强意识形态控制,消除对习近平的异议声音。司令说,当局坚持「动态清零」防疫政策,已令全国各地怨声载道,此时当局伸手控制民间社媒平台甚至亲自操刀,正因「愈管不了的地方,愈要管」。
司令说:因传统监管领域,基本上已被中国政府弄得鸡飞狗跳,各种不同的声音已经消失殆尽。这时候当局最害怕是这些声音会逃匿政府的监管以外……各种小众传媒以及规模较小的传媒公司、舆论平台、直播平台等。那么往往就成为下一步政府著眼需要进行渗透、控制、打压以及引导。
综合中国内地多份媒体报道指,据2014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传媒企业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试点。在2016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召开会议,建议国资特殊管理股比例至少1%,拥有董事席位,对内容有一定审查权。多间外媒形容,国资入股快手同抖音,是内地官媒准备抢占社交平台影响力。
有关报道又指,因快手在开曼群岛注册,按中国内地规定,外资不得持有从事互联网文化经营等相关业务的企业。快手通过合约安排控制完全持有北京快手的华艺汇龙,以维持牌照效力,相信入股北京快手的「北京广播电视台」,对快手这一上市公司主体,可能不会拥有一票否决权,但亦可能以其他方式实行控制。
「北京广播电视台」与快手早于2020年曾有深度合作,利用短影片方式,推广北京网红打卡地。今年9月,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带队赴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副局长、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媒体融合发展处等相关负责人随行。
而入股抖音的公司,据内地查册网指,网投中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网投(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央视频融媒体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持股(下称:央视频)。
其中,「央视频」持股30%,该公司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称:央视)全力打造的新媒体平台,主打以短影片。今年6月21日,央视与抖音集团联合举办发布会,宣布抖音集团成为2022年卡达世界杯转播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战略合作夥伴。
记者:李若如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6.郑州富士康产能大降 苹果料iPhone 14 Pro出货量低于预期
美国苹果公司周一(7日)承认,富士康郑州工厂目前的产能大幅降低,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出货量将低于预期。
综合外电及陆媒报道,苹果发表声明表示:「我们继续看到对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机型的强劲需求。然而,我们现在预计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出货量将低于我们之前的预期,顾客将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收到新产品。」
苹果称,正在与供应商密切合作,以恢复正常的生产水平,同时确保每个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今年10月,苹果公布了2021年供应链名单,全球目前苹果供应商高达190家,仅中国大陆供应商就超过50家,是苹果最大的供应地区。苹果在中国拥有近万名直属员工,其供应链上还有数百万名工人。
2022年10月30日晚间,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推特发布苹果供应链的相关评论,涉及鸿海富士康、和硕、立讯精密等。
郭明錤表示,富士康原计划从今年11月至12月逐步减少iPhone产能,以应对季节性问题。在郑州富士康iPhone工厂进入闭环生产后,降低iPhone产能的计划将推迟。由于郑州富士康iPhone工厂突然进入闭环生产,目前全球有超过10%的iPhone产能会受到影响。
2022年11月1日,富士康郑州科技园出台「激励新政」,对于当日正常出勤的员工,将出勤补贴标准由现标准每天100元(人民币,下同),提高到每天400元。
富士康郑州科技园一位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表示,目前会进一步优化、细化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定期对厂区、员工宿舍消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组织好企业无疫情车间厂区的生产。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7.中国10月出入口同萎缩 评论:「清零」兼逢衰退构「完美风暴」
中国10月份的出口和进口同时萎缩,出境货运量较上年同期萎缩了0.3%,入境货运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7%。这是自2020年5月以来首次出入口同时出现下滑;有评论指,中国的「清零」防疫政策和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构成一场「完美风暴」,削弱内外需求,中国经济前景黯淡。
路透社报道,中国官方周一(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算,10月份的出境货运量较上年同期萎缩了0.3%,与9月份5.7%的增幅相比,情况急转直下,远远低于分析师对4.3%增幅的预期。这是自2020年5月以来的最差表现。
数据显示,需求总体上仍然疲软,分析师警告说,未来几个季度出口商将进一步陷入困境,这给中国的制造业乃至中国经济体带来更大压力。中国持续的清零防疫政策以及打击地产业措施早已令中国经济表现疲弱。
外界本来以为人民币汇率自4月以来一直偏软,加上环球市场进入年终购物旺季,中国出口可望得益,但事实证明事与愿违。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周一从上一交易日触及的逾一周高点回落,贸易数据欠佳加上中国政府坚持「清零」政策令市场弥漫悲观情绪。
保银投资(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向《路透社》指出:「出口增长乏力可能既反映了外部需求不佳,也反映了疫情爆发导致的供应中断。」他以苹果主要生产商郑州富士康为例,说明防疫和生产关系息息相关。
苹果公司表示,由于郑州富士康产能骤降,预计高端iPhone 14机型的出货量将低于预期。
《路透社》又引述凯投宏观经济部经济学家黄子春指出:「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未来几个季度的出口将进一步下降⋯⋯我们认为,冒进的金融紧缩和高通胀对实际收入的拖累将使全球经济在明年陷入衰退。」
根据《路透社》基于海关数据的计算,汽车出口量的增长也从9月份的106%大幅放缓,为去年同期的60%,反映出各大主要经济体正从「商品需求」过渡至「服务需求」。
疫情发生近三年来,中国一直坚持严格的清零防疫政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民间怨声载道,并且出现「抗疫疲劳」。
疲弱的10月生产和贸易数据表明,在第三季度报告了比预期更快的反弹之后,在2022年最后一个季度,中国经济要进一步走出泥潭正遇上重重阻力。
乌克兰战争引发了全球通货膨胀率激增,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进一步抑制了商业活动。
中国国内需求不振,部份原因是清零防疫措施和封锁措施的影响,损害了进口商。
以美元计算,10月份,中国入境货运量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7%,低于0.1%的增长预期,这是自2020年8月以来最差的数字。10月大豆的采购量下降到八年来的最低点,而铜和煤炭的进口也有所下降。
分析师说,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基础上,虚弱的国内消费将在一段时间内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压力。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向《路透社》指出:「国内需求不足是中国短期复苏和长期增长轨迹的主要制约因素。」
惨淡的数据凸显了中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挑战,因为他们要继续采取预防新冠疫情的措施,并试图驾驭通货膨胀,兼且同时面对全球利率的全面上升和全球经济放缓的压力。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8.【铁腕清零】「红二代」批过度防疫 「不专业,太粗糙,太随机」
中共第一代领导人陶铸女儿陶斯亮周六(5日)在微信发文,怒批北京过度防疫,致其有家归不得;但在微信上,文章现时已被作者删除。
现年81岁的陶斯亮,周六下午在微信公众号「天道和圣」发文表示,她日前赴浙江省湖州市参加活动,「天天做核酸,一点都不敢怠慢」,但到计划回京时,发现其手机上的防疫监控程式「北京健康宝」出现弹窗,提示她不能乘搭高铁回京。
陶斯亮质疑,湖州已经21天无新增病例,全域无风险区域,而北京截至11月3号有20个高风险区,新增本土个案32宗,这种情况下,「北京凭甚么只准出不准进?就像是有洪灾的地方拦起大坝阻止并不存在的来水,从防疫科学上就说不过去」。
陶斯亮批评,北京当局对来自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地区的防疫政策竟然一模一样,「反正阻挡你七天没商量」,陶斯亮反问,这符合国家「精准防疫」的策略吗?
更让陶斯亮感到奇怪的是,她同丈夫来自同一个社区,同乘一趟高铁,结果她弹窗了,丈夫竟然没事,对此她感到不解。
她在文章反问:「难道『大数据流调』还看碟下菜?还是另有玄机?否则只能说明这个『大数据流调』不专业,太粗糙,太随机,所谓的『时空关联』太过魔幻。」
陶斯亮为此在周五周六两日之内,无数次填写申诉表格,打几十次所谓「便民服务热线」,一直打到深夜。她说:「我一向是个有定力的人,但这次慌乱,因为第一次尝到了有家不能归的茫然和无助。」
陶斯亮形容自己「像打了霜的茄子,这两天蔫头耷脑的。但转而想想那些被阻隔在高速路上的卡车司机,那些住在简陋工棚的打工者,那些静默了数月的大大小小的市镇乡村,还有某知名大厂那些徒步回家的工人……我在这座江南小城等一等又有何怨呢!」
根据中央社报道,许多网民也痛斥「北京健康宝」根本是出了京就弹窗,明明没有去中高风险区也弹窗,返京比出国还难,许多北京网友表示因此不敢出北京,害怕回不了家。
陶铸(1908年1月16日-1969年11月30日)早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内战期间,担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1949年后,陶铸历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他于「文革」初期1967年下台被囚禁,后因身患胆癌,于1969年病逝,死前和死后家人都未被允许探视。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9.「坐上去就不想下来」:标域广告涉影射习遭下架
美国通用汽车旗下标域(Buick,大陆译别克)近日在中国发布一款新车,宣传自家车上座椅非常舒适,「坐上去就不想下来」,被指影射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坐上大位不卸任,这个广告已遭中国全网封杀下架,还传出代理商11月5至10日在上海进出口博览会(进博会)的宣传活动全被取消。
台湾《自由时报》报道,标域上周三(2日)在中国发布一款新车,并在其公众号宣传车上座椅子非常舒适,写著「倒数计时1天,邀你入席这1把坐上去就不想下来的椅子」。
报道指,这个标域广告宣传语句「坐上去就不想下来」现已成了敏感词,似有暗示习近平破例连任,独揽大权,坐上大位就不想下来。目前标域公众号已撤下该则广告,中国代理商在进博会的宣传活动也遭取消。
中共20大后首场大型国际展会「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上周五(4日)晚间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像致词,传出可能于明年接任国务院总理的新任中共政治局常委李强也出席开幕仪式。
近期已有多宗涉影射习近平的「翻车」事件。日前「北京头条」官微发布一则「#北京一女子致2700馀人被临时管控」的话题,引导网民谴责一位违反防疫规定的女士,岂料一个名为「@毕达哥拉斯远房亲戚」的微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戏仿原话题评论道:「北京一男子致十四亿人长期受管控」,最终「北京头条」将原微博全面禁评,连相关话题也不再展示,而「北京一男子」也成为了微博禁搜词。
在中共二十大前夕,北京居民彭立发在四通桥挂出横额抗议习近平连任,微博很快也对「勇敢」、「勇气」、「勇士」、「义士」、「孤勇者」等关键词的搜索结果进行过滤,只显示「小粉红」的发言。另外,「皇帝」、「退位」、「下台」的搜索结果也遭到过滤。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10.709律师江天勇软禁中获颁人权奖 提名人:中共近年摧毁法治人权
中国人权律师江天勇,获颁国际律师协会(IBA)2022年度人权大奖。由于江天勇长期遭到软禁其妻子代表领奖,期间举牌要求中共放人。江天勇在获奖感言中表示:自由从来不是免费的。该奖提名人指,中国过去几年摧毁法治人权,以江天勇为代表的人权律师群体尽管遭受毁灭性打击,但并未言弃。
上周四(3日),709律师江天勇因捍卫人权的非凡贡献,获颁国际律师协会2022年度人权奖。
因江天勇遭中国政府软禁,无法亲自前往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的国际律师年会暨颁奖现场,他的妻子金变玲代为领奖。金变玲告诉本台,江天勇刑满获释后,其三年剥夺政治权利期也已在2月期满,但江天勇至今被软禁在河南老家,毫无人身自由。而因早前监禁时遭受酷刑,再加上长期软禁,江天勇目前身体状况堪忧。
金变玲说:江天勇现在虽然说是剥夺政治权利三年满了,明面上是自由了,其实他还是完全的不自由。那些还是监视他,摄像头啊甚么的都没有撤;江天勇到哪儿,它们还是暗地里监视,有的时候它们会「拜访」江天勇……另外就是江天勇他的身体状况不怎么好,他现在没办法去就医嘛,因为疫情的原因,我很担心他的身体。
江天勇与妻女分隔已有10年,金变玲最大的愿望是能与丈夫早日团聚,是故她在代夫领奖时展示「自由天勇!何时团聚?期盼团聚!」的标语,要求中共放人。
金变玲说:我写了一个小牌子,我就说「自由天勇!何时团聚?期盼团聚!」;10年都没见了,我不知道我们甚么时候才能团聚。中国的境况越来越不好,我劝江天勇,不管怎么样,就是它们跟踪、找你谈话啊,在目前就是保重好、锻炼身体,活著!千万不要被它们(当局)再以莫须有的名义抓进去。
金变玲在颁奖仪式上转达了丈夫的获奖感言。江天勇指:过去10年,中国的人权状况进一步恶化;更多的人权律师面临逮捕,但他们和其他人权捍卫者一样坚持不懈。据我所知,我的维权律师朋友中没有一个因为迫害而放弃。我们都明白,自由从来都不是免费的。这个奖项是对我和我在中国的同事的认可。我感谢国际律师协会,感谢国际同仁的支持。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维权律师和维权人士与中国维权律师站在一起。
江天勇还表示:我相信捍卫人权是律师职责的一部分,既普通又自然。但在中国,当律师认真对待法律,依法为当事人辩护,践行法律赋予的人权时,就被视为反共和颠覆国家政权。中国人权律师及其家人不断受到政府的迫害。就我自己而言,为了不放弃捍卫人权,我忍受了多年的骚扰、软禁、吊照、强迫失踪、任意拘留、酷刑和监禁。即使在我获释后,他们仍继续限制我的行动自由,阻止我旅行、看医生、会见朋友,并禁止我离开中国与我的妻子和女儿在美国团聚。
美国人权组织「改变中国」(China
Change)创办人曹雅学有份向国际律师协会提名江天勇。曹雅学在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在维护基本人权和尊严被视为「颠覆国家政权」的时代,江天勇代表了中国最好的一面,他在代理维权案件之外,还身兼组织者、顾问、协调者的角色,他的努力应该被世界看到。
曹雅学说:提名信第一段我就写:我坐下来想这个提名的时候,好些名字我都可以写,但是有一个人尤其特别突出。江律不仅是做法律、做律师的工作,他是一个组织者,他是一个communicator……709以后,江律一点一点把709妻子动员起来,然后教她们怎么做,这些背后的事情我是因为知道,他非常无私,重大的事都有天勇的影子。
曹雅学认为,中共当局过去数年以毁灭性手段镇压人权律师,依法治国沦为口号,法治人权遭到毁灭。
曹雅学说:首先大批的人权律师被吊照,不能够直接到庭上去辩护了,我去年做律师节的时候统计,从16年到去年,40多个律师被吊照,现在馀下的少数人要律师,也被废得差不多了,他要签保密协议,不能向媒体透露,甚至不能向家属透露,所以中共的确是把人权律师给平了!
据曹雅学整理的江天勇履历,现年51岁的江天勇于2004年底抵达北京从事法律工作,他接手的首批案件之一即是帮助当时遭中共报复的盲人维权人士陈光诚;特别是2010年陈光诚获释后被软禁期间,江天勇参与对陈光诚的营救。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帮助他人。
2008年,江天勇成为北京反歧视组织「益仁平」的志愿者,为血艾受害者、乙肝患者、农民工等提供法律援助;2009年,江天勇因代理过多的「敏感案件」遭当局吊照,但他继续帮助宗教受迫害者、藏人、和土地侵权受害者。
2011年,中国「茉莉花行动」期间,江天勇被强迫失踪并遭到羞辱、毒打、剥夺睡眠等酷刑;2015年709大抓捕后,他开始四处营救被捕的同道,并动员709妻子挺身而出。
2016年11月,江天勇在去湖南长沙探访被羁押的709律师谢阳时遭到逮捕,后被强迫电视认罪和遭受多种酷刑,其后被判监两年。
2019年2月江天勇刑满释放后,一直被非法软禁在河南父母家中。
国际律师协会每年度都会向人权领域的杰出律师颁奖。2019年,香港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和另一位香港资深大律师吴霭仪曾获该奖。
在颁发今年的人权大奖予江天勇时,国际律师协会表示,在过去的10多年里,江天勇曾为中国异见人士、活动人士、因输血感染艾滋病毒的受害者、法轮功修炼者、遭非法侵占土地的受害者及因健康状况、性别、年龄等受到歧视的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国际律师协会主席莫佑(Sternford
Moyo)赞赏江天勇为捍卫同胞人权所做的工作。他希望江天勇继续激励全球法律界的其他同道,在促进和保护权利、法治方面保持坚定不移的精神。
评审团成员——法学博士柯尼克(Alexa Koenig)和国际律师协会人权法委员会联合主席泰勒(Melinda
Taylor)也表示,很荣幸选出江天勇成为今年的获奖者,以表彰他为特别艰难的案件寻找正义的开创性努力,尽管他和他的家人遭受巨大的痛苦,个人也付出代价,但他的毅力及对法律的遵守、尊重令人震惊。
记者:吴亦桐/程文 责编:毕子默
11.【财经拆局】市场误读加息讯号,楼市跌浪杀埋身
上周楼市跌势加剧,而随著美国联储局再次突显「鹰派」作风,主席鲍威尔表明若过早地松绑,将令通胀再度失控。反映之前市场是完全误读当局意图,在息口持续趋升下,本港追加利率风险愈来愈大,加上经济连续三季收缩,恐怕到政府真的放宽辣招的时候,就如二十年前的「孙九招」,是令楼市崩盘的最后一根稻草。
上周三(2日)联储局议息会议一如预期加息0.75厘,已经是连续四次加息四分三厘,不过之前市场曾经寄望美国通胀即将见顶,未来加息步伐可望放慢。联储局主席鲍威尔对此不表认同,因此他见记者时不但无「转鸽」,且比以往更「鹰」。
鲍威尔更首度表明,货币政策「过紧」和「不够紧」两个方向的风险并非对称,因如果货币政策过紧导致经济减速,联储局不乏工具有效补救;但若过早地松绑令通胀再度失控,那就是麻烦的开端。因此鲍威尔宁愿过度收紧,也要避免提早放松。
我认为这段说话有非常重要的信息:鲍威尔选择不再含糊其辞,而是直接表态,不单向华尔街(Wall Street)、更直接向民众(Main
Street)表明,当局宁可重手「杀错良民」,令经济出现衰退,亦不容许通胀继续恶化。
《华尔街日报》在联储局议息后,发表一篇题为「市场误读美联储的意图」文章,指出联储局在会后声明中增加了新的措辞,强调「将考虑货币政策的累积紧缩效果。」市场立即对这种措辞做出反应,政策声明一发布,股市随即飙升、美元走软,长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下跌。一些投资者将升息幅度趋于减小,误读为最终停止加息的前奏。
当然鲍威尔了解这种「误读」的危险,因为市场可能会变得过于乐观,从而导致金融市场条件的放松,所以在发言时段就「鹰派」上身,避免市场误读。
联储局这种「宁愿经济衰退,也不要通胀失控」的表态,其实已经提醒大家,目前市场上一些经济师估计利率短期见顶,预期12月加息幅度会降至0.5厘,到明年2月再降至0.25厘就结束加息周期,正是「误读」当局的真正意图。
这种「误读」同样对香港资产市场,特别是楼市亦有很大影响。反映主要大型屋苑二手住宅楼市走势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按周大跌1.96%,跌幅是2016年3月以来逾6年半最大,指数创2017年12月以来的新低,即是楼价回落至近五年前的水平。
换言之,过去五年买楼的人士,好大机会之前赚下的帐面利润,已经全数蒸发,而且较去年九月高位,楼价已回落13%,即是以九成按揭买入单位的业主,帐面上已经定义为负资产。
按金管局在上月底公布的负资产调查,负资产宗数由今年第2季末只有55宗,急增至第3季末的533宗。负资产涉及的金额更由第2季末的3亿港元,增加至第3季末的30亿元。
不论宗数及涉及金额,一个季度就已经增加十倍,而且还未计十月份单月楼价再跌多3.3%,即是更多人会陷入负资产行列。
由二手市场近日的成交综合来看,普遍有两个现象:1. 减价幅度愈来愈大,部分买家未睇楼已经擘价两成。2.
蚀让个案增加,尤其是两、三年前高价买入的新楼盘,由于发展商以溢价卖楼,现在要放售平均要蚀让一成至一成半。
身边有一些朋友过去半年时间都在部署移民,但发现真正有意睇楼的买家根本不多,又或一开口就要求擘价两成,实在是处于两难困局。
但现实是随著银行体系结馀已经跌穿一千亿港元,本港三大发钞银行亦不得不上调港元最优惠利率(P)0.25厘,升至5.375厘,为2006年3月以来最大加幅,利率则升至2008年3月以来最高。可以预料银行结馀回落至五百亿甚至更低的水平,很大机会会在内年发生,届时银行就有好大机会追加利率。
我最不满是一些财金官员经常以香港外汇储备丰厚及外汇基金票据仍有过万亿元为理由,向外界表明联系汇率不会受到冲击,甚至只懂「恐吓」投资者,称若有人投机港元,一定会输。
但这种理据其实是误导视听,因为正正是联汇机制如果发挥作用,要避免冲击,货币发行局机制就是要沽美元买港元,港元由银行体系结馀中抽走,港元利率就自然跟随美息上升。现在港美息差有近三厘的差距,原因正是过去三年因为疫情令联储局再次放宽货币政策,结果有逾三千亿港元资金涌港,香港银行才有条件不跟随美国加息。
香港银行特别是存款基础雄厚的大银行,过去基于资金成本考虑,一般都会尽量拖延加息决定,以免因为存款利率上调减少息差收入。
但随著资金流走加快,即使大型银行都要面对现实,迫著抢存款留客,多间银行较长期的存息也普遍升穿4厘,有中小银行大额长期存息破5厘水平,分析估计,美国加息,港银上调定存息趋势未完,有可能延续至明年中。
当然,加息对楼市影响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我认为更重要是整体经济表现。事实上,香港经济已连续三季收缩,第三季本地生产总值(GDP)预估数字按年跌4.5%,远差过市场预期,成为2020年第二季以来最差,反映除外围因素转差,本地亦未见因放宽防疫规定而有所反弹。
其中支持经济最重要一环,是贷款需求,令人担心是按金管局统计数据,9月份贷款总额下跌0.5%,更是连跌四个月,反映内部需求不足,由年初截至9月底计贷款则下跌0.6%。
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流出,包括移民外流,港元存款跌势亦扩大,由年初截至9月底计,港元存款累计下跌0.5%。
对本港经济而言,资金撤出及加息影响企业贷款投资,第三季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按年跌幅达14.3%,已见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不少人寄望在楼市跌势加快,政府可以放宽楼市辣招,特别是买家印花税,令楼价止跌回升。但我反而认为,参考1999年至2003年的漫长楼市下行周期,楼价于期间每年下跌10%,累积跌幅高达45.5%,政府要到2002年11月先懂到推出「孙九招」,包括暂停卖地及停售居屋,以及取消发展商内部认购限制,但这一切措施均来得太迟,反而在缺乏政策憧憬下,楼市跌势进一步加剧,如果不是2003年沙士后内地推出「自由行」,楼市跌势恐怕不止一半。
香港人恐怕已经对当年楼市跌势及负资产做成的惨剧失去记忆,但以现届政府的处事方式及应变速度,我很怀疑官员甚至比当年「孙九招」更不济,到真正懂得应变,撤销楼市辣招时,反而会成为楼市爆煲最后一根稻草。
- 颜宝刚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12.【沈旭晖评论】中共二十大后「拯救香港」,只会加速「新香港」移民潮
中共二十大举行,一般香港人在强权压力下,自然不会有任何关心,但这毕竟对一小撮人是头等大事,对「新香港」的下一步也不无影响。由于中国面对严峻经济危机,香港已经是唯一能在被制裁下经济活命的「白手套」
,相信二十大之后,必会有连串措施,制造「新香港」经济繁荣的假象,去欺骗/留住外商。问题是「新香港」内部能够做的,基本上都已经做了,效用也几乎没有,将会出现的,就很可能是国家层面的大动作。
先说前菜。李家超的施政报告,在二十大期间出现,相信能够做的就是托一下楼市(减辣招),同时又会逼财团释出农地建屋,说成是「解决房屋问题深层次矛盾」,其实真正目的是方便大陆资金重新通过买香港房地产方式走钱。但中国大陆富豪也不知道「新香港」何时步其它大陆城市后尘,要走钱,自然有更彻底的方式;香港楼价要是靠这类资金,一旦出现类似美国制裁的危机,随时自身难保。
「新香港」必须中央政府配合的另一系列挽救经济的手段,就是大举输入中国大陆「专才」,即放宽对专才的定义,同时提供新配套,让中国的海归毕业生到香港工作,例如像加拿大给予香港毕业生的「救生艇计划」那样,让中国毕业生可以入境香港长期居留找工作,有雇主聘请,就可以光速拿身份证。中国人口毕竟接近无限,虽然一流人才已经不会选择「新香港」,但用这方式填补香港失去了的数十万人口,数字上,毕竟是可行的。
但这样一来,香港的中国大陆化只会极速推进,「留下来的人」的诱因就会进一步降低。除了这地方的工作环境,可能很快就是纯普通话,令真香港人被再殖民的二等公民感觉更强烈,本来因为移民出现的大量职位空缺,也可能改为由大陆人填补,香港人就不能像九十年代移民潮那样,由自己人受惠。当然,要「搵多几年钱」的诱因还是存在的,但随著经济、社会结构急速大陆化,国际社会保留香港特殊地位的诱因进一步消散,这只会又反过来,加强留在香港的不可测性。
在圣诞假期,可能就是一个实验:真香港人就算是「留下来的人」,也非常可能集体逃港到日本、泰国外游,或到英国、加拿大、台湾探望移了民的亲友;外国游客在共产式防疫政策继续下,又找不到来香港的理由。为免香港市面太尴尬,那时候开放大陆专才来港、鼓励大陆自由行再度进驻,就很符合政权借题发挥的作风。在圣诞夜,地理香港的整体气氛有望全面温州化,要对未来新香港拿一个感觉,此其时矣。
至于「新香港」李家超的第一份施政报告,很可能「成功争取」解决「土地问题」,作为一大「功绩」,但究竟这是要做甚么?不久前,和一些香港金融界、地产界的朋友用不同方式聚旧,传来的讯息,就非常有趣。
自从「新香港」出现,香港地产商没有了公民社会、各种组织制衡北京、对抗中共,就面对首当其冲的压力,「打土豪、分田地」的中共心法,路人皆知。于是有地产商率先主动「捐」地配合,以求获从轻发落,然后政府也老实不客气告知所有地产商,政府要释出农地建楼,多年来囤地的成果要逐步「清零」,假如不主动配合,政府也可以「依法」收回。
这样一来,发展商不得不行动,那些农地有些被用来规划公屋,有些让发展商建私楼,据说,这就可以解决所谓「香港深层次矛盾」。
然而在《港区国安法》的极权统治下,香港有没有矛盾,都已经没有人反抗,正常人不是躺平、就是移民,还要解决甚么「土地问题」?此刻香港楼价不断下跌,还要大量兴建公屋、私屋,难道不担心楼价进一步崩溃,或重蹈董建华「八万五」的覆辙?政府本来一直说打击炒楼,施加「辣招」,要是没有人炒楼,人又不断走,新房子的需求何来?
这些问题,就涉及香港发展商的真正角色。在古罗马帝国,中央政府并不能轻易有效对边地征税,各地豪强囤地、得到帝国封赏,其实就是承担了间接管治的责任,正如香港地产商,其实是代表了港英政府征税,正因为香港的楼价太贵,税率才可以那么低。但现在,中央政府「全面管治」,自然要收回这些地产商的权力,虽然不一定要他们形式上被正式戴高帽批斗,但也必须转型,降格为普通白手套。
「新香港」若出现大量公屋,住客除了本来就在排队轮候的人,恐怕还有其他。在《港区国安法》下,要是改变入住公屋本来的条件,那些中国大陆派来填补香港离开人口的新移民,若忽然住一年就合资格,政府要是提出,谁敢反对。地产商释出农地,其实是逐步协助「新香港」接收大量大陆人口,这才是对政权「有用」之事。
至于发展商建的私楼,香港原有人口已经没有更多需求,除非是供炒卖;而是否供炒卖,自然不是看对一般人的影响,而是政权的资本会从中受损、还是受惠。当习近平大权在握,通过「白手套」在香港买卖豪宅,也许是走钱、洗钱、吸钱的理想途径之一,特别是国际社会开始制裁中国之时,通过「买卖香港房地产」来「洗钱」,将香港地产「市场」,当作澳门赌场那样使用,发展商的功能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荷官」,这套「分田地」政策,才有了现代意涵。
一个正正常常的国际都会,却要被逼到这个地步,就算是表面风光的富豪,夜阑人静时除了对人苦笑、背里加速走钱,还可以怎样?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13.【财经自由讲】美港存在息差 港府对虚拟资产有兴趣?
美国联储局十一月的议息会议,决议加息0.75%,结果合符预期,但市场对往后的政策方向,似乎众说纷纭。另一边厢,英伦银行亦同时宣布加息0.75%,但英镑兑美元汇率随即下跌逾2%,反映市场观望英伦银行往后是否可以继续加息步伐。
香港主要银行在翌日亦上调利率,但加幅只有0.25%,远低于英、美的加息水平。为何港元和美元仍然存在一定的息差?结果对香港有甚么影响?
今集另一个题目是关于香港拟开放虚拟资产市场,究竟是甚么因素驱使香港政府忽然对这个范畴感兴趣?推出数码央行货币最终有甚么目的?
主持:利世民、颜宝刚、梁颂恒
(以上评论纯属主持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完)
===========================================================================
本台网址:http://www.rfa.org/cantonese
社交媒体:
Facebook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cantonese.rfa
Twitter
推特:https://twitter.com/Rfacantonese
Google+:https://plus.google.com/+CantoneseRFA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user/cantoneseRFA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rfacantonese
自由亚洲粤语节目的广播频率介乎於短波波段20至23之间。广播时间∶(北京时间)晚
上10时至11时。敬请调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