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每日新闻信件*******************
******如有新闻报料或有与新闻信件有关的疑问请电邮至cnews(a)rfa.org******
******************************************************************
===========================================================================
2022年12月26日
1.澳门议员:一半人染疫医院变「炼狱」 港专家:通关后情况更严峻
中国突然放宽「清零」政策后,澳门特区政府上周五(23日)起亦放宽入境要求,随后疫情趋严峻。有澳门立法会议员称医院沦为「人间炼狱」,指相信全澳门有一半人口染疫,他批评当局严重低估实际感染人数。
过去澳门一直坚持「清零」政策,但随著内地最近松绑防疫后,澳门亦两度放宽入境要求,最新只需要72小时内核酸检测结果即可入境,同时取消落地后两次核酸检测及红码限制。
不过,这种突如期来的放宽,令澳门居民始料不及,疫情同内地一样,突然升温。
澳门立法会议员林宇滔周一(26日)接受本台访问指,估计有过半人已染疫。澳门政府估计有6分之1人口染疫,但林宇滔认为有关说法是严重低估了现时的疫情。
林宇滔说:我们市面上肯定有超过一半,甚至乎3分之2的店铺受影响或没有营业,政府部门都有受影响,自己身边去统计,我朋友之间起码,最保守估计超过一半的家庭中招,我自己办公室都有一半同事中招,所以看到政府6分1的估计,很明显是离地,模型肯定是有问题。
林宇滔指,山顶医院医护非常「惨烈」,求诊人数迫爆,早前他接获不少前线医护反映,急诊情况恶劣,形容已沦为「人间炼狱」,但在医护发出公开信后,情况有改善,但仍不能掉以轻心。他表示,政府派发抗疫包的药物不足市民完成一个疗程,社区分流未有效执行,轻症居民未能安排诊症,市面上又买不到药,亦有长者在社区门诊大排长龙。
林宇滔说,当地大部分居民都不反对澳门开放,甚至希望逐步放宽,但没有想过政府突然一下子完全不再「清零」,导致病毒迅速传播,加上进一步开放,却毫无应对措施,形容是「躺平式共存」。
林宇滔说:我们一直都知道,共存的时候要面临一波疫情,但是一直都觉得政府过去3年都守得那么紧的时候,动态清零,都希望是逐步开放,控制感染率不要太高,尤其不要导致医疗出现负荷等,但似乎政府今次基本上没有任何措施,市民买不到药,澳门大部分可能超过一半的铺头都开不到门,急诊爆煲的时候,它还开放、放宽入境政策,这个操作、这个时机是非常之差,亦都引起很多居民不满。
澳门行政长官贺一诚于周日(25日)下午到仁伯爵综合医院急诊视察时表示,今次疫情来势汹汹,感染人数不断上升,明白前线医护人员工作量巨大,感谢前线同事不辞劳苦,在众多人员染疫情况下仍坚守岗位,救死扶伤;他同时勉励前线医护人员在现阶段全力以赴,为澳门居民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做好各项工作;他相信在疫情高峰期渡过以后,澳门一定会回复正常。
澳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就指,周日新增34名新冠病毒确诊患者入住隔离设施;另外,有1男1女因新冠肺炎离世,年龄分别是72及76岁,分别接种了3剂及4剂新冠疫苗,2人均有基础疾病。
近日盛传内地全面「通关」在即,但在近期松绑防疫后,内地疫情严峻,医院、殡仪馆「尸满为患」,外界担心一旦全面「通关」,可能为澳门及香港的疫情带来暗涌。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周一(26日)在港台节目表示,由于内地很多城市正处于疫情的「海啸期」,目前如果「通关」肯定会为香港疫情带来风险,但风险可控,又说可能会吸引内地人士来港接种疫苗,建议港府做好准备。
金冬雁说:内地的同胞来讲,他想来打疫苗,这可能是一个诱因,我们要在这做好准备,即是否要收费、准备多点疫苗?当一盘生意来做,对我们不会有很大的损失。
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崔俊明就认为,如果有内地人士想来港接种疫苗,必须收费,需要给予讯息香港不是免费提供疫苗或药物。
记者:董舒悦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2.【疫情大爆发】「快速达峰」数亿长者势危 北京警力接管火葬场
北京医疗及殡葬系统崩溃的消息外传后,当局下令警方接管火葬场。当地殡仪馆证实不接收辖区外业务及禁止市民自行运送遗体。另有「深喉」向本台透露,由于大批北京的老同志染疫丧命,当局正针对该群体发放进口特效药,唯全国其他医疗水平更落后的地方并不能受惠。同时官方强推「快速达峰」政策,全国2.67亿老人的生命危在旦夕。
北京一名政法系统的知情人向本台记者指出,由于中国目前财政压力巨大,高层为使经济和社会生活能够恢复,希望迅速达到感染峰值形成免疫屏障,周一北京街头的人流正在增加,甚至出现了「堵车现象」。但这名知情人指,这背后是惨烈的死亡数字。他透露,因为殡仪馆和医院惨烈的场面传出去后,引起了官方的不安,现在北京的所有殡仪馆都已被民政局和警方接管,所有遗体,只能由殡仪馆接收,不允许亲属自运。
政法系统知情人说:甚么尽快达峰啊,就包括明令要求阳性上班,就是说尽快促进那个感染。从来也没有考虑过民生跟人命,现在实际上考虑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财政有很大的压力。都是这样的全国各地,现在都是这样的。北京还正在查消息是怎么传出去的。
本台记者获北京多家殡仪馆证实,目前不允许家属自运遗体前往殡仪馆,必须是殡仪馆的车接,或120的车送达。北京东郊殡仪馆表示,现在火葬场外街道已不允许民间的运尸车排队。而郊县的殡仪馆目前都不接辖区外的业务。
另外,这名政法系统知情人向记者透露,政府宣布将发放辉瑞的抗新冠口服药,但现在只有10万盒,杯水车薪,普通人根本没机会获派。
原中国红十字高管任瑞红称,北京因为大量的退休高官死亡或得不到救治,引发了这个群体亲属的强烈反弹。官方为安抚他们的情绪,优先将特效药发放给北京的老同志,但全国其馀地方则不获发。
任瑞红:现在就是说北京那地方退休高官死了好多。内部消息说可能群情激愤,现在北京有一些老同志啊甚么的凭证明配发,就是先安抚一下这些人的心。还没有人拿到,只是说要发了。但是我就在想,你北京发了那其他省市怎么办?
但对于「快速达峰」这个说法,国家和各地卫健委依然讳莫如深。
北京市卫健委:你为甚么打我们这个电话呀?你说这个文件不是我们这儿出的。你问一下别的处吧。
国家卫健委的多个部门也以不知情为由,拒绝透露更多的资讯。
国家卫健委:我们也不太清楚,这个文件可能是由国家疾控出的,还是联防联控那边出的?我不太了解你说的这个事情。
和此前各地尽量压低感染数字相比,现在各地政府竞相披露庞大的感染资料。比如,重庆和四川此前即称50%的人已经感染,青岛卫健委日前称该市日感染50万人。浙江方面也称每日新增阳性100万人。
一位知名的前线医务人员周一(26日)在其朋友圈首次公开警告,在「快速达峰」的官方政策指导下,长者得不到足够的保护,会引起不必要的重症和死亡。
该医生还指出,由于病毒在没有接种的人群众中传播,可能会导致病毒变异,出现新的毒株,换言之,即便是感染后恐怕免疫功效也有限,还可能重复感染新变异病毒。
中国社会目前老龄化严重,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迄今为止,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也是这个年龄层。
记者:黄小山/程文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3.中国有医院祝贺服务人次突破200万 被批「丧」事「喜」办
中国疫情高峰期,各地医院不胜负荷。在浙江一家医院,悬挂喜报「热烈祝贺我院门急诊服务人次突破200万」,被网民批评「没人性」,形容是「丧」事「喜」办的中国特色。
网传浙江台州中心医院近日在大厅大萤幕,以及分诊小萤幕都出现了一则「喜报」,写上「热烈祝贺我院门急诊服务人次突破200万」。
医院工作人员表示,悬挂「喜报」发生在12月21日,当天已向医院领导反映这个情况,目前已经撤下了相关内容。
网民批没人性 救死扶伤成了一门生意
医院「报喜」的做法引大批网友不满,「急诊接待200万人就说明台州有200万人曾受到病痛的折磨,这有甚么可报之喜?」、「救死扶伤成了一门生意,想想讽刺又好笑」、「这有甚么值得报喜,又不是银行存款」、「中国特色,业绩」、「典型的丧事喜办」。
浙江省政府周日(25日)通报,目前浙江省每日新增报告检测阳性人数已经突破100万宗,预计高峰将提前到达,并在元旦前后进入高位平台期,每日新增阳性人数将达200万例,预计维持一星期。据浙江省统计局去年统计,全省人口达6540万。
记者:董舒悦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4.【疫情大爆发】专家吁中国提高病毒基因透明度 料全国7亿人染疫
中国新冠疫情快速蔓延,国家卫健委甚至决定不再公布确诊数字,面对病毒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有专家忧心表示,中国人口众多且免疫力有限,这正是新变种出现的温床。专家强调,病毒变种非必然更温和,社群必须加强接种累积免疫力;另外,由于中国官方就新冠病毒基因排序资讯欠缺透明度,专家都表示难判断情况研究对策。
《美联社》报道,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传染病专家雷伊(Stuart Campbell
Ray)表示,「中国有一个非常庞大的人口,而且免疫力有限。而这似乎是我们可能看到新变种爆发的环境。」「当我们看到大规模的感染时,通常很容易产生新的变种。」
三年前,COVID-19原始株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国,最后被Delta取代,然后又变成了Omicron,而甚至Omicron的变异仍在持续影响世界。
雷伊又向《美联社》表示,每一次新的感染都为冠状病毒提供了变异的机会,而在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尽管官方公布的整体新冠疫苗接种率很高,但加强剂接种率却很低,尤其是长者。
日本《朝日新闻》周一引述东京北里大学特聘教授仲山哲男(Tetsuo
Nakayama)指出,中国制造的「灭活疫苗」不能有效对抗Omicron病毒株。仲山向《朝日新闻》说:「这些疫苗是在大流行的早期阶段根据源自武汉的一个病毒株制造的,它们不能有效地对抗现在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Omicron病毒株。」
一些报告显示,中国使用的「灭活疫苗」在保护病人不出现重症和死亡方面不如在美国和欧洲使用的mRNA疫苗。
据报道,俄亥俄州立大学病毒研究专家刘善禄(Shan-Lu
Liu)也指出,中国现在已经可以检测到许多现有的Omicron变异,包括BF.7等,这些变异具有很强的免疫逃脱能力,也是造成疫情激增的原因。
不过,对于这样的新变种是否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专家强调仍属未知之数,但他们认为,没有确切的生物学理论表明,病毒一定会随著时间的推移变得更温和。雷伊强调,过去6至12个月,世界许多地方经历病毒变得温和,都是因为透过疫苗接种或者感染后累积的免疫力,而不是因为病毒的严重程度发生了变化。
印度委洛尔基督教医学院病毒专家加甘迪普•康(Gagandeep Kang)认为,病毒在中国是否会遵循与世界其他地区相同的进化模式还有待观察。
近期世界卫生组织正对中国出现重症的状况表示关注,麻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病毒学家鲁班(Jeremy
Luban)则忧心,目前来自中国的有关病毒基因排序的资讯有限,他说:「我们不知道发生了甚么,但很明显,大流行还没有结束。」
另外,《朝日新闻》引述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讲座教授高本恩(Ben
Cowling)指出,中国的病毒传播速度超过了大流行期间任何地方的传播速度。他预计,该国一半的人口将在不久之后被感染。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5.【台海局势】破纪录71架次共军军机闯台 蔡英文批示防范犯者冒进
美国总统拜登上周五(23日)签署《2023年度国防授权法案》后,在中国,解放军东部战区周日(25日)宣布,将在台湾周边海空域实施联合火力打击演练。台湾的国防部周一(26日)上午公布,截至上午6时共有71架次解放军机闯入防空识别区,其中更有47架次越过海峡中线,破今年纪录。总统蔡英文向军方高级将领表示,台湾越是做好准备,企图侵犯者冒进的机率就越小。
台湾国防部副部长王信龙周一回应传媒提问表示,中国派出大量军机扰台,目的就是进行威吓。
王信龙说:其实大家都很清楚,这是中共武力威吓的一贯伎俩,我们军方还是会强化建军备战工作,民众可以放心。
国防部发言人孙立方表示,中共相关的武吓举动,明显是以威慑台湾民众心理为目标,无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台湾军方绝对有决心、有能力、有信心,捍卫国家主权、确保国防安全。
总统蔡英文主持海陆空军将官晋任仪式,向在场军方高级将领表示,未来要面对的挑战只会更多、更艰钜。尤其近年来威权主义的持续扩张,不断影响国际秩序,以及区域的和平稳定。
蔡英文说:随著战争型态的改变,以及国防科技的进步,我们军方也必须要与时俱进,建构坚强可恃的防卫战力。我们越是做好准备,企图侵犯者冒进的机率就越小;我们越团结,台湾就越强大,也会越安全。
陆委会主委邱太三在立法院表示,对于大量解放军机扰台,要对中国表达严正抗议。但他回应立委指,国防部每天都有统计,这些军机是跨越台海中线,但并非飞进领空。
美国总统拜登上周五(23日)签署《2023年度国防授权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授权未来5年提供台湾100亿美元军援,并要求加速处理台湾军购请求。
在中国大陆,解放军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周日宣布,解放军东部战区位台湾岛周边海空域,组织诸军兵种联合战备警巡和联合火力打击演练。施毅表示,这是针对当前美台升级勾连挑衅的坚决回应。
东部战区微博周一更公布演练视频和3张图片,其中一张声称是解放军机拍摄到台湾中央山脉照片,台湾舆论认为,挑衅意味浓厚。
台湾军方周一上午公布,统计自周日上午6时起至周一上午6时止,侦获解放军机71架次,(其中逾越海峡中线及进入西南空域47架次)、中国军舰7艘次,持续在台海周边活动。
根据空军公布的「台海周边空域活动示意图」显示,12架次歼11战机、6架次苏恺30战机、1架次彩虹4无人机、6架次歼10战机、18架次歼16战机、1架次运8远干机、1架次运8反潜机、1架次空警500、1架次无侦-7无人机,共计47架次逾越台湾海峡中线,并侵扰台湾西南防空识别区(ADIZ)。
根据资料显示,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8月2日晚间访台,解放军随即宣布在台湾周边海空域举行实弹演习,其中以8月5日,中国派出49架次军机扰台数量最多。解放军东部战区这次演习,派出军机数量打破佩洛西访台期间,以及今年以来单日最高纪录。
记者:锺广政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6.王毅总结过去一年「外交成就」 批美国对华政策「错误」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周日(25日)在一场外交研讨会上,谈及中国过去一年的「外交成就」,在展望未来与美国及俄罗斯的关系时,他称,「中美之间脱不了钩,寻求合作是必需而非选择」。学者分析,中国正试图与美国重新修补关系,在被美国围堵的情况下也要争取喘息空间,相信2023年将是中美关系相对缓和的一年。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王毅在周日一场「2022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谈及中美关系。期间他再次将导致中美关系恶化的矛头指向美国。他批评美国对华政策「错误」,对此中方坚决抵制。他呼吁美国不要再执意把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大肆围堵打压挑衅」,应找出正确相处之道。不过这次王毅明确提出,中美之间脱不了钩,断不了链。
王毅说:新形势下,中美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不冲突不对抗和平共处,这是共同利益。深化经济融和,更多从对方发展获益,这也是共同利益。渲染竞争有百弊而无一利,寻求合作是必需而不是选择。
中华亚太菁英协会秘书长王智盛周一(26日)接受本台访问,相信2023年将是中美关系相对缓和的一年。他指出,从「拜习会」后大概可感受得到,虽然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的核心问题,中国也画下很多红线。但撇除这些问题,北京正试图与美国重新修补关系。他又指,当全世界解封,中国也必须重新走向世界,也想借和美国关系缓和以争取更大的喘息空间。除了因为疫情导致中国面临巨大社会及经济压力,在被美国周边围堵下,中国明显处于下风,若再跟美国硬对抗只会压力更大。
王智盛说:北京都需要更多的战略回旋空间来缓和跟喘息,如果跟美国有一定程度的修补,对中国来说在科技上就算被掐脖子,或许也有比较多转圜,争取自己的空间。虽然过去的围堵跟封锁依然形成,可是如果对美关系能够降温,那势必让中国对其他国家的互动,也能够突破封锁。
王智盛续指,拜登政府看起来在某部分有合作,但在核心部分例如科技及军事上是绝不会给中国空间,但在经贸上中国或许还有喘息机会。
王毅在周日的研讨会上回顾了今年中美外交里程碑,他提及习近平曾两次与美国总统拜登通话,并在印尼巴厘岛举行3年来中美元首首次的面对面会晤。他说,双方当时进行了「坦诚深入沟通」,强调「应摒弃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思维」。拜登当时也重申,美方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寻求把台湾问题作为工具遏制中国。中方盼美方能信守承诺,停止干涉中国内政,让双边关系「止跌回稳」。
王毅于会上也谈及中国过去一年的「外交成就」,他盘点中共「二十大」前后,习近平相继出席了5场多边国际峰会,与4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创造全年元首外交的高峰,并预示2023年中方元首外交将掀起一波「新高潮」。
台湾两岸政策协会研究员吴瑟致同日对本台指,中国对美国的态度放软。在中共「二十大」后,习近平开始跟各个国家进行往来,踏出国门,可见他也在检讨这几年的「战狼外交」,并希望与美国合作优先于竞争,试图递出橄榄枝,同时能跟美国盟友有进一步往来。
吴瑟致说:反过来看其实也体现出中国也没办法跟全球脱钩,因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他的经济发展动能包括对外的经贸以及外商的投资,都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面貌,一但美国对中国的围堵策略包括从科技、经贸、关税等面向去围堵中国,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讲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不过吴瑟致认为,中国市场是否还有诱因很难说,而且欧美国家,对于中国在针对经济开放能够出现的政治改革的期待一直消弱,所以习近平要取得各个国家信任并不容易。
另外,外界关注王毅在研讨会上特别谈及中俄关系。他说「面对个别国家重拾冷战思维,制造『民主对抗威权』的伪命题」,中俄坚定不移反对霸权、抵制新冷战。他续指,中俄关系「坚若磐石」,中国将「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互信和互利合作」。
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中国未曾公开谴责俄罗斯的军事行为。王毅称中国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不拉偏架、不火上浇油,更不趁机牟利」,是展现大国担当的表现。
对此,王智盛表示,中国与美国所谓的「改善关系」也只是短暂而表层,要反美国围堵,最好的盟友还是俄罗斯等国家。
王智盛说:中国在整个要与美争霸的战略当中,他的拼图是要连结所有反美国家,那么俄罗斯在这个时候当然还是他重要的极力争取对象。更重要例如石油或其他资源,来保障自己未来若果自己真的要跟美国竞争或冲突时,还有足够的。
早前中美宣布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将于明年年初访问中国,中美外长于上周五(23日)先行通话。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向布林肯表示,全球希望中美关系止跌回升,而美国不能用「切香肠」方式,持续挑战中方的红线。
另外,中国外交部上周五(23日)宣布,因美国月初对以西藏人权为由对中方官员进行非法制裁,因此对美国原白宫中国政策顾问余茂春、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副主任斯坦恩(Todd
Stein)实施反制裁,包括冻结其在中国境内的财产等。
记者:淳音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7.俄媒:习近平本周将与普京对话
俄罗斯官方塔斯社周一(26日)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在年底前对话,但没有给出具体时间和形式。
报道援引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的话,说双方将在适当时候公布细节。
普京2022年2月访问北京时,两国宣布了两国之间「上不封顶」的夥伴关系。三周之后,俄罗斯挥军入侵乌克兰。
随著西方国家谴责莫斯科发动战争,并以制裁的方式打击俄罗斯的经济,与中国的夥伴关系对普京来说变得更加重要。普京在2022年9月公开承认,北京对乌克兰问题表示了「疑问和关切」。
俄罗斯前总统、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上周在访问北京时会见了习近平。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告诉梅德韦杰夫,中国希望乌克兰危机中的所有各方保持克制,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8.新德里将在中印边界部署新型导弹
在中印关系紧张之际,印度国防部批准购买120枚「普拉莱」(Pralay)准弹道地对地导弹,并计划将其部署在该国与中国及巴基斯坦的接壤地区。
「亚洲国际新闻」通讯社(ANI)援引一位高级国防人士的话说:「国防部的一次高级别会议批准了为武装部队购买约120枚导弹并将其部署在边境地区。」
据ANI报道,「普拉莱」导弹可以打击500公里(310英里)以外的目标,并且由于能够改变其路径而难以拦截。
「普拉莱」导弹由印度国内研发。该导弹的开发始于2015年。2021年12月,印度武装部队宣称成功两次试射这款新型导弹。
中印军方于12月9日在边境东部地区和中国爆发冲突,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印度国防部长辛格(Rajnath
Singh)在事后于国会回应事件,表示中国解放军在印度称为阿鲁纳恰尔邦达旺地区,试图越过边疆线,想单方面改变现状,被印度军队成功阻止,但双方对峙时有发生肢体冲突。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9.港医学界有人对中港移植器官恒常化有保留 卢宠茂反问「谁有保留意见?」
中国器官移植的来源一直备受争议,不过在香港经「特事特办」完成首宗来自中国的器官移植手术后,香港医务卫生局长卢宠茂盼将香港纳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卢宠茂周日(25日)在电视节目受访时,再次谈及此事。他表明会尽快就移植安排能否恒常化与中国衞健委沟通,又指如有需要,会完成本地立法。
卢宠茂称,医学界、器官移植界近年对器官移植、分配等都有标准,而器官即使在中国采摘,模式也完全与香港一样,因此认为是时候推进跨境器官移植,将相关做法规范化、恒常化。
被问及医学界有意见对与中国建立器官移植机制有保留,担心会影响香港器官移植在国际上的发展,卢反问「边个医学界?我至今也不知道是哪个医学界讲了这些话」。他指相关意见不代表全港医学界,自己听到更多医学界特别是器官移植界别,期望可藉此帮助更多病人。
国际心肺移植协会禁中国器官移植研究文献
翻查资料,国际心肺移植协会(ISHLT)今年8月曾经发表声明,表示因有证据显示中国仍继续支持使用死囚的器官进行移植,违反自愿捐献原则,宣布禁止任何涉及中国器官移植的研究文献。
患急性心衰竭急待心脏移植的4个月大香港女婴芷希,早前在港完成换心手术,移植的心脏来自中国脑干死亡幼童,为全港首宗涉中国器官的移植手术。
记者:淳音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10.【专题】澳门经济连续重创3年 昔日赌场员工沦为水货客
在北京眼中,澳门一直是一国两制的典范,澳门政府对中央唯命是从,但一场疫情,令澳门的内部问题表露无遗,所受的打击比香港还严重,失去了赌业的支撑,澳门百业萧条。澳门市民究竟怎样面对这局面,他们看到曙光了吗?
谈及澳门,除了著名景点大三巴外,相信更多人会想起闻名世界的澳门赌场,但过去3年,这些以往人头涌涌的地方,全部变得冷冷清清,连带附近的店铺大部分都十室九空。
新澳门博彩员工权益会理事长周锈芳在赌场工作超过20年,由荷官升至主任,见证赌场变化的她坦言,今次疫情对赌场影响是始料不及。
周锈芳说:我做了20多年赌场,(现在)可以说是唯一澳门赌场会关门的时候,以前即使十号风球都不会关,但疫情后首次没客人,更维持好长的一段时间,以往即使金融海啸赌场亦不受影响,「都系咁多客,大有大赌,细有细赌」,没想过今次疫情会零客人。
她指,赌场没有客人,需要的人手自然减少,虽然保住饭碗,但她过去几年都经历开工不足的情况。
周锈芳说:我们都做前线工作,无论主任、荷官都受影响,你无客人赌,甚至赌场因为疫情而关门,用的人手会少了,至于收入比疫情前少了一半。因为赌场不会裁员,表面上没有做。
3年的疫情,对澳门经济的打击十分明显。根据澳门政府统计暨普查局的资料,澳门过去3年的旅客人数大减,由2019年第4季的920万人次,跌至今年第3季的只有近90万人次,少了逾9成的旅客。因旅客人数大幅减少,全年博彩业总收入因而锐减,由2019年的超过2,930亿澳元,大减至去年只有约908亿澳元。至于失业率,则连升4个季度,在2022年第3季,失业率升至4%,相比2019年同期的1.8%,大增2.2个百分点。
疫情爆发前,在赌场工作的人,犹如公务员一样稳拿铁饭碗,但周锈芳说,到了今天连赌场员工也要加入走水货大军。
周锈芳说:知道其他同事有做兼职外卖车手,近年新增产业去做走水货,有看澳门新闻都见到,虽然几十年来,返珠海好近,疫情下见到有人突然好疯狂将之视为职业,相信有员工失业,可能外面找不到正职就做这些工作。
周锈芳指,业内开工不足问题普遍,唯澳门政府欠缺针对受影响博彩业员工的支援,只能寄望社会尽快复常及通关。
周锈芳说:对于博彩业的员工支援非常少,除了第一年的抗疫援助有万多元外,大多数员工都没有关于行业的援助,我们都在观望,大家都传会放宽,大家都等入境、出境放宽,相信澳门旅游业仍有吸引力。
根据澳门当局的数字,在疫情前的3年,即2017至2019年,博彩及博彩中介业占据了澳门行业结构的5成。不过疫情开始后,情况开始起了变化。在2020年,博彩及博彩中介业只占了行业结构的约21%,到了上年只见略为回升至近26%。行业结构重新洗牌,公共行政、教育、医疗及其他服务业由疫情前占10%,增加至去年的超过17%。
前澳门立法会议员区锦新指,澳门的产业一直倾斜于博彩及旅游等行业,随著旅客减少,经济持续下滑。即使当局持续支援失业人士,但对一些以往收入相对较高的博彩业等员工帮助有限,唯有改善本地经济,才可以增加市民收入,但要经济复原,相信仍要一段颇长的时间。
区锦新说:经济基本上没有好转,博彩旅游业是外需产业,无可能靠内需支撑,永远弥补不到几千万游客的压力,而外需型的产业,遇到疫情已死亡大半,是澳门整个经济产业的短版,而澳门一直找不到清晰发展方向,澳门一直说要产业多元多年。未来担心政府会有财政问题。
澳门政府12月16日公布,因应疫情及配合内地「新十条」而实行新措施。陆续放宽入境澳门的隔离安排。迟来的放宽是否能令经济有起色仍待观察。
记者:张山 责编:温晓平/李世民 网编:江复
11.【财经拆局】「躺平」之后,重拾「初心」
2022年将至,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过去一年自己的表现。
最好的回顾方法,我的习惯是会选择将去年发表的文章,再重新审视一次,特别是去年底写下的回顾及展望,看看到底还有甚么参考价值,更重要是知道一年过去了,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
不看尤至何,一看就更伤感,原来去年底写的最后一章,标题是「躺平主义」,记的是刚过去的立法会选举,亦是我最后一篇在「立场新闻」内转载的文章。
在文章刊登后几天,「立场新闻」就被关闭。
回顾一下部分内容:
「如果要拣2021年代表香港人的两个字,我毫无疑问选择『躺平』」。
《国安法》下,香港人已经失去很多自由,加上为通关自制「疫情」,港人今年完全失去集会、游行、抗议的自由,连年年「行礼如仪」的六四集会都成了禁忌,甚至在社交媒体Like唔Like都要思前想后,不「躺平」难道仲有其他选择?
「躺平」不代表屈服,权在你手,小市民无权无势,但我们有自己的良知,不配合不服从,成为我们仅有的表态。
「『躺平』由一开始就不是我们的选择,只是时代留下这个唯一的出口。」
在2022年底的今天,离开2023年只有数日时间,重新看回这篇文章内容,更觉得当中的无力感,特别是年底开审的「立场新闻」及《苹果日报》案件,大家看到指控的内容是过去难以想像,当中黎智英更因为聘请外籍律师Tim
Owen数度被律政司上诉,尽管最终终审法院判黎智英胜诉,但政权却选择同日向人大要求释法,这种「输打赢要」的厚颜无耻,实在叫人齿冷,更不消说对法治精神的破坏。
这就是今天的新香港,我们除了接受现实「躺平」外,其实选择已经不多。
但真的没有选择吗?
近日看到旧同事郑思思自己一手一脚制作的短片《给善良的我们》,记录一班失业记者在未能重返回传媒岗位下,尽管面对艰难时刻,他们都选择做一个正直和善良的人,更令人觉得这种坚持是如何的难能可贵,比起那些口中说「高尚情操」的权贵,更令人动容。
过去一年,不少曾在被迫停运的传媒机构任职的记者,纷纷成立「自媒体」及规模细小的新闻平台,在资源有限及红线处处下,仍然努力在仅馀的空间下继续坚守新闻工作者的岗位,报道不同种类的新闻资讯,以吸纳不同兴趣的受众,包括《独立媒体》及Channel
C都是做得相当出色的平台。
还有不少自媒体是记者专注自己的专长,包括我另一位旧同事专跑法庭新闻创立的媒体《法庭线》,坚持继续采访及报道因抗争而被捕的相关案件。
当然,还有更多记者及媒体工作者明白香港的新闻自由已经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苹果及立场受到打压之后,不少同业都选择离港重新出发。一批由香港电台节目《铿锵集》前记者及监制创办的《绿豆》,就致力制作海内外港人的纪录片及时事节目,做出相当好的成绩。
香港记者协会(记协)自1993年起,每年均会发表香港言论自由报告,但今年这份报告在《港区国安法》威胁下,已经不可能发表。
庆幸这分记录香港新闻自由的报告,能够由一批敢于向当权者讲出真相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研究人员组成的独立群组接手。在这份报告中,他们记下了表达自由日渐消亡中的最新发展,并由国际记者联会(IFJ)提供平台发表。
香港记者协会(记协)是国际记者联会(IFJ)的成员。
这分标题名为《无法封嘴的故事》在今年十月中发表,当中看到有许多新闻工作者继续在已面目全非的香港传媒环境中坚持以专业态度工作,尽可能在新的言论边界中挑战极限。
「在香港的土地上,已无言论自由可言,但香港的新闻工作者永不噤声。这就是他们的故事 – 继续为新闻自由奋斗。」
香港的新闻自由排名,已经跌至极权国家水平,由无国界记者组织(RSF)公布今年世界新闻自由指数,香港排名由去年80位直插至第148名,较去年下跌68位,是史上最低排名,亦是180个国家或地区中跌幅最多者,被归类为「状况艰难」,排名较卢旺达、阿尔及利亚及利比亚等国家低。
虽然昔日不少新闻频道及报章今天已经面目全非,拥有权力的管理层已经将「自我审查」说得理所当然,但我认识的一批仍然留在自己岗位的旧同事/同业,他们或许有自己的不同理由做「留下来的人」,但每日看到他们仍然竭尽所能,在自己能控制的范畴内坚守新闻原则,这点绝对是难能可贵,亦希望大家能珍惜这批在危险边缘、仍然努力保持「初心」的新闻工作者。
不错,如果说2021年我的选择是「躺平」,那么2022年要选的,我会拣「初心」。
我不是说保留「初心」,明天我们就可以看到希望,因为现实总是残酷;但如果没有了「初心」,那么只能说,未来就一定看不见希望。
为了更好了解已经离开香港的传媒工作者在全球散布的状况,以帮助争取新闻自由,并协助现居海外的香港媒体专业人士,由国际记者联会(IFJ)以及海外香港传媒专业人员协会(AOHKMP)将进行一项全球性的问卷调查,研究近期移居海外的的香港传媒人的状况。该分调查会匿名进行,报告亦绝不会透露个人资料。
希望有关报告在明年初完成后,可以让国际社会再次关注香港的新闻自由状况,以及让海外的香港媒体工作者,能够重拾「初心」,可以继续透过一枝笔、一个镜头、一枝收音咪,继续讲述我们《无法封嘴的故事》。
执笔之时正是平安夜前夕,祝福大家2023年平安。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12.【财经自由讲】2022财经大事回顾
今集节目三位主持会回顾2022年环球财经大事。经过两年新冠疫情后,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经济秩序在今年初始「复常」。2月北京举办冬奥,不久俄罗斯即挥兵入侵乌克兰,对全球经济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欧洲首当其冲,由能源危机产生历史性高通胀。而欧美联手对俄罗斯采取「核武级」金融制裁,连锁反应导致美元汇率连连上升,各国出现「输入性通胀」。另一边厢,中国大陆清零封城,最终引发白纸运动。中俄在世界舞台越发孤立,两国继而变得更紧密,此现象又会如何影响未来世界局势?
在金融市场,黄金失去避险功能,虚拟货币崩盘导致「币灾」,美国债息上升等,都反映市场在避险情绪下「去杠杆」。在英国,由于金融市场混乱,卓慧思(Liz
Truss)上任45日即黯然辞职。第三季的英国债务危机,虽然有惊无险,但长远问题未解决。至年底,甚至连一向「离群」的日本,亦有迹象要改变自 1990
年代以来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中国大陆的国库,首次全数由人民银行所吸纳。
从今年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又可以如何推测得到明年的情况?
主持:利世民、颜宝刚 、梁颂恒
(以上评论纯属主持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完)
===========================================================================
本台网址:http://www.rfa.org/cantonese
社交媒体:
Facebook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cantonese.rfa
Twitter
推特:https://twitter.com/Rfacantonese
Google+:https://plus.google.com/+CantoneseRFA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user/cantoneseRFA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rfacantonese
自由亚洲粤语节目的广播频率介乎於短波波段20至23之间。广播时间∶(北京时间)晚
上10时至11时。敬请调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