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每日新闻信件*******************
******如有新闻报料或有与新闻信件有关的疑问请电邮至cnews(a)rfa.org******
******************************************************************
===========================================================================
2023年5月3日
1.台湾拟再收紧港人移台要求 在台港人感气馁:信任早已破坏
有台湾媒体指陆委会正研议修正「港澳居民进入台湾及居留许可」,将现行港人在台连续居留满1年即可申请定居,改为至少须居留4年才能申请。消息一出,港人圈议论纷纷,其中不少人担心早前已入纸的申请受影响。多名以不同身分留台的港人在接受本台访问时均要求当局说明条例生效时间及涵盖范围。也有人表示对台湾当局丧失信任,担心即使4年后,当局又更改游戏规则。
《自由时报》周一(1日)引述台湾知情官员报道,国安单位意识到中共可藉香港渗透台湾,正加紧脚步填补国安漏洞。
官员指,目前港人仅须居留1年就可申请定居拿身分证的宽松规定已不合时宜,现正著手修例。在香港出生、与中国没有关系的港人,未来比照外国人,须在台居留4年才可申请定居。若来自中国大陆,在港取得永久居留者,想要再转来台湾定居,则要居留满6年。
消息引起不少港人的忧虑。最多人感困扰的是,修订涵盖哪一类申请定居的香港人、生效日期前已入纸申请定居的人会否受影响,以及若入籍需否如外国人要放弃原居地户籍等,本台就此访问了数位以不同身分留台港人的看法。
以投资移民方式来台的M(化名)已递纸申请定居,与不少在台港人一样被「加监」1年。原本年底他便满「加监」的限期,需再向当局补交在台营生情况等文件,不过修例的消息一出令他非常旁徨。
M说:加监1年差不多又到期了,但原来到期前又有新的提案,我又不知道有甚么遭遇。
M觉得台湾有权利修例,但不应影响条例生效前已申请定居的港人。他说当局有责任列明新修例的生效期及相关条款,这方面情况目前并不理想。以其情况为例,因为资讯模糊,他不确定是否要按新制增聘台湾人,从而「加分」增加获批定居的机率。M说现时并无公开的具体条文,一切只能凭空猜测。
M说:不会令我安心了,因为不知道这个新的修订会否仍有其他细节,而且修订案出来后会否隔一段时间又有新的修订?因为过去几年他不断有新门槛推出时,都没有考虑已经在台的港人的处境。由于过去的经验,所以阴影仍在,心有馀悸。
早前本台报道,不论以就学、投资、专业及依亲等移民方式,港人留台1年后也遇到被「加监」半年甚至1年等情况,当时有港人质疑局方「搬龙门」没有「合约精神」。另外,本台去年报道港人在台湾申请专业移民也遇到不少问题,包括有不少申请人突然被额外要求补交台湾相关专业考试证书,或从事台湾相关工作半年的证明文件。
前护士黎小姐(化名)来台近两年,同样即将到「加监」1年的期限。由于被要求在台工作,她早前排除万难总算找到一份妇产科相关工作。今次改例风声一出,她最大的忧虑也是自己再被纳入新例,前功尽弃。黎小姐说,如果受影响,「会马上离开台湾」。她说香港人喜欢明码实价,但台湾当局过去不爱对外明确说明条件,她担心就算居留满4年,届时说不定台湾当局又改例提高门槛。
黎小姐说:我个人在台湾其实对于这个台湾政府推出的措施很不信任,他也白字黑字写明居留1年,但中间又不出声便(加条件)要你考试、找工作做。你现在吹风加4年,那么你最后是否给我们(定居)又是另一回事,我们被戏弄到有点疑惑他们说的是否真做到。
就学方面,现时港人留台就学毕业后,可选择留台工作连续5年,或是先回港澳工作满2年后再来台居留1年,才申请身分证。
目前在台就学的港人Kitty(化名)就对记者说,由于香港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台工作不容易,部分人会选择回原居地工作两年再返台的途径,而此次修例并未明确对这条途径会造成甚么影响,她甚至担心新例是变相废除这条途径。对于台湾当局朝令夕改,她担心「改得一次就有第二次」。
Kitty说:如果我真的由2+1变2+4,那么和我学生(身份毕业留台工作)的5年是没有分别,那么我为何要回香港做两年工作,再等那4年?
不过也有在台港人认为修例合理。台港互助共融志工团长陈维聪说,「放眼其他国家都不可让你移民过来1年就可以拿到身份证」。他指过去不少港人来台1年也未能取得身分,现在只是明文提出要求。
陆委会回应说,近年因港澳情势变化快速,各界屡有检讨港澳居民居留定居制度的建议。针对相关意见,因所涉层面广泛,政府尚在整体评估,会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及衡量人道考量、整体国家资源下审慎研议,并与各界充分谘询与沟通,凝聚社会最大共识后,再行推动。
记者:淳音 责编:李世民 网编:刘定坚
2.新闻自由排名中国「尾二」仅胜朝鲜 记者:至暗时刻远不及民国
5月3日是「世界新闻自由日」。无国界记者组织(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公布2023世界新闻自由指数(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中国排「尾二」,仅高于朝鲜。有资深中国记者受访时,感叹新闻自由在中国消失殆尽。另一名上海前记者告诉本台,她新闻系毕业的同学,在最近十年内陆续转行。排名中位居140的香港,较本身在2019年的排名下跌67位。有离散港人组织呼吁各界关注28名被逮捕和起诉的香港记者。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八零后」前记者张佳接受本台采访时说,和她同期毕业的新闻系同学,在最近十年内陆续离开报社或电视台。
张佳说:现在就说我以前的那些新闻系的同学,还有我以前做记者时候所有的同事,全部都已经转行了,留在媒体继续工作的可能连1%都不到。
张佳还说,这些年轻记者转入其它的行业,主要原因是记者不能自由报道。
张佳说:一个是收入不行了,媒体已经没落了;第二就是他们现在所有的新闻自由度已经失去。转型后的记者一般去从事企业公关,或者企业市场部,或直播带货。
贵州老记者赵先生曾是中国西部地区一家晚报的创办人之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投入新闻工作,对比当年,赵先生感慨现在中国的新闻自由度为零。他对本台说,中国新闻从业者的黄金年代是民国时期和八十年代。
赵先生说:我是八十年代做新闻的,初登新闻舞台,我觉得自己还是个角色,还敢说几句话。最好的是八十年代中期,也就是改革开放中期、胡耀邦带头说真话的时期。1989年以后就不行了,麻绳见水节节紧。那时候人们还敢说几句话,新闻记者好像是无冕之王,现在还是有冕好。
赵先生说,在1989年之前,中央一度酝酿草拟《新闻法》,但是「八九学运」被镇压以后,局势大变。他又指,尤其是习近平上台以来,新闻行业进入至暗时刻。
赵先生说:那个时候政府反腐可以说没有力度,但是新闻报道有力度。现在不行了,两任总书记之后就没了,还不如民国时期,当年鲁迅每个月薪水400大洋,还敢骂国民党。
在无国界记者组织周三发表的年度世界新闻自由指数中,180个国家里面,中国大陆排「尾二」179位创新低,虽仅胜于垫底的朝鲜,但比伊朗、叙利亚都要差,被无国界记者组织描述为「世界上最大的记者和新闻自由倡导者的监狱」。
对岸的台湾排第35,领先日本、韩国。
香港在榜上排140,夹在南美国家、毒枭大本营哥伦比亚以及非洲国家、恐怖组织盛行的索马里之间。报告里面提到,去年全球有55名记者和4名媒体合作者因公殉职。
中国官媒周三对「世界新闻自由日」的话题讳莫如深。而武汉公民记者方斌因为公开武汉疫情被以寻衅滋事罪秘密判刑3年,本周日刑满出狱后,却找不到立身之地。另外公民记者张展在武汉报道疫情,被以同样的罪名判刑4年,目前仍然身陷囹圄。
无国界记者组织的新闻自由报告指,自从旨在打压独立声音的《港区国安法》实施以来,香港这个曾经的新闻自由堡垒,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挫败。由离散香港传媒人组成的《香港海外传媒协会》,希望在「世界新闻自由日」呼吁,大众和捍卫新闻自由的组织,继续关注28名被逮捕和起诉的香港记者,在香港司法制度严重受损的情况下,他们极有可能面临重判和监禁。而事实上,他们当中有不少已被关押两年多候审,有的更被单独监禁,协会要求港府尽快释放被囚同业。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世界新闻自由日」前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上,透过影片发表致辞表示,「记者及媒体工作者从事他们重要工作时都直接成为攻击目标,记者们每天都受到骚扰、恐吓、逮捕和监禁」。古特雷斯指,「新闻自由是人权的命脉,但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新闻自由都在受到攻击」。
记者:古亭/程文 责编:李世民 网编:刘定坚
3.【香港法庭】蔡玉玲查册虚假陈述罪成提终极上诉 法官择日颁判词
香港电台《铿锵集》前编导蔡玉玲,因报道元朗7.21袭击事件向运输署申请车牌查册,被裁定虚假陈述罪成。蔡申请终极上诉,终审法院早前批出上诉许可,并在周三(3
日)开庭审理,法官听毕双方陈词后,择日颁下判词。
蔡玉玲就查册案的终极上诉,恰在周三世界新闻自由日开审。本案由首席法官张举能、常任法官李义、霍兆刚、林文瀚及非常任法官甘慕贤处理,蔡玉玲由资深大律师陈政龙作代表,就如何诠释申请查册表格中的「交通及运输事宜」,及署长是否有权拒批其申请,以及被裁定明知下作出虚假陈述,对她造成严重不公提出争议。
蔡玉玲在审讯后于庭外会见传媒,形容案件「接近尾声」,自己会一如既往以平常心看待结果,同时重申决定上诉非因从结果作考虑,「一路都系觉得,应该做就去做,有能力做嘅就去做」,惟仍希望法官可在衡量公众知情权、新闻自由和个人私隐间取得平衡,并厘清现行法例下,是否有赋权政府可单方面、一刀切排除新闻工作者使用车牌查册获得的资料。
对于一旦败诉,蔡坦言会感到遗憾,而自己一直本著希望能为业界,或为新闻行业「做自己可做的事」之立场;而现实是,她指自己被检控及罪成后,留意到很多媒体机构不再容许记者查车牌,形容「恶劣情况」早已发生,故即使败诉,也不会令到情况更坏。
今次上诉涉及两项法律争议,包括:根据《道路交通(车辆登记及领牌)规例》的第4(2)条,运输署署长是否可因申请查册与「交通及运输事宜」无关,因而拒绝申请;以及如何诠释「交通及运输事宜」,是否包括涉及使用车辆而进行的记者调查。另外,蔡亦争议她为采访而查册并作出陈述,却被裁定是「明知」而作出虚假陈述,认为裁决构成实质和严重不公,因而要求推翻原审裁决。
代表蔡玉玲的资深大律师陈政龙在陈词中指出,法例本身没有给予运输署署长权力拒绝向申请人发出证明书,传媒长期以来用车牌查册来报道,报道严肃认真,作此侦查报道已有一段日子,蔡玉玲亦在片段中交代申请过程,查册时亦使用真名,因此不可能明知地作出虚假陈述,记者取得资料是作采访用途。
首席法官张举能就问及,署长在甚么情况下可拒绝申请,若申请者使用假名,署长是否仍需提供资料,界线该如何界定?陈政龙回应,署长可查问申请查册的目的,若取得相关资料是用作犯罪用途,署长可拒绝申请,惟亦直言需按个别情况考虑,难有界线;法官霍兆刚及法官林文瀚就先后问及,报道八卦新闻跟私隐问题,陈政龙指传媒要作监察,并举例如调查贪污官员有多部车辆,与收入不符,而就本案而言,车主以公司名义登记,并不涉私隐问题。
律政司一方就指,申请表格中的用字清晰,任何理性的人都会认为采访查册不是「交通及运输事宜」,传媒查册申请不应获批。惟首席法官张举能质疑蔡玉玲查册是用于交通相关用途,有甚么问题。法官林文瀚亦问及为何记者调查不属「交通及运输事宜」,又举例如查册是调查交通意外,是否亦不属此类?
律政司回应,指查册目的需要从本质上有关,潜在相关亦不行,强调一定要在诠释范围内。但法官霍兆刚就指,那须证明「交通及运输事宜」只有一个诠释,才可证明申请人陈述为虚假,认为律政司一方缩窄范围,以证明蔡是作虚假陈述。5名法官听毕双方陈词后,将择日颁下判词。
蔡玉玲在2021年被裁定两项「明知而作出要项上虚假的陈述」罪成。控罪指她为取得车辆登记细节,明知而作虚假陈述。
记者:吴婷康/程文 责编:李世民 网编:刘定坚
4.港警降入职要求以「补血」 评论忧质素降「最安全城市」地位不保
香港警队近年流失率高企,空缺为港府各部门之冠。警务处为「抢人才」,宣布取消最低身高体重、视力、学历等要求,警队更自订「中、英文选择题考试」。有前警司向本台形容是「倒退至回归前水平」,「连毅进仔都不是」,恐难以符合市民期望,呼吁当局慎思「究竟填人数,抑或维持香港的亚洲最安全城市地位,哪个更重要?」
香港警务处宣布,由本周五(5日)起,大幅降低入职警队门槛。其中学历方面,除了见习督察外,警员的入职要求无须再有最低学历要求,即达「毅进文凭」资历,或等同于会考(CE)或中学文凭试(DSE)5科,包括中文和英文科合格成绩。取之代之的是,只须通过警队自设的「警员中、英文笔试」,就可被视为符合警员职位的语文能力要求,而相关成绩永久有效。
警队称,有关「警员中、英文笔试」试题,将各设50至60条选择题,答题时间为60分钟,又强调获公务员事务局认可,以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英文科第2级为基准。
由港英年代起任职警队10多年的香港前警司黎家智向本台表示,港英年代亦曾有类似做法以增加人手,但没想到在当今社会知识水平提高下,警员学历要求竟「退到回归前水平」,不排除影响警队自尊心,导致有能力的人才反而却步。
黎家智说:对手如何挑衅他们(警员),「毅进仔」。今次是进化版,连考毅进课程都不用,直接投考警队订立的中英试。这中英文笔试是甚么水平?当DSE是公认的学历和成绩,他们考不到,但考警队订立的中英试,却可以合格。我想市民再需要知道这两个考试的内容是甚么。
黎家智重申,目前警队最短缺的是前线警员,当填补空缺的新人本身学历低,且中、英文水平不达标,而警校和入职培训不能使警员提升至应有水平,将严重影响市民和国际社会对香港的印象。
黎家智说:在现有新任警员中,市民都普遍认为他们的知识水平未够。在新制度下学历水平降低,而新入职警员避免不了在前线执勤,亦是代表警队第一人接触报案人,市民印象是非常重要,警方若以此方法去吸纳前线警员,去北京找人才都没法了,要这样做不要紧,但培训要求一定不可以降低。
另外,警务处亦宣布,投考警员、见习督察及辅警警员,将取消最低身高及体重要求,目前男士需至少高163厘米,至少重50公斤;女士则为至少高152厘米,至少重42公斤,两个要求皆会取消。同时,投考者在戴眼镜或隐形眼镜下亦可通过视力测试。
黎家智称,综合所有入职条件下降,将限制警队人手分配,与影响执法效能。他以今年年初三,港警被1.8米菲裔男人追打后开3枪事件为例,反映警队人手、语言能力、体能、训练、知识水平等问题。
黎家智说:你只有5尺高,你够打吗?现在很多非裔、印巴裔都很高大,警察到场造成甚么问题?随时拿枪出来?我不够打,就用最高武力去打你。当他喝醉发狂,我又按他不住,我有何选择?六大武力使用守则是否很快没用了?我警告不了、警棍又被取走。你找到那么多人入警队都没用,他要很多人帮忙,不就浪费了警力吗?
黎家智再三呼吁当局慎重思考,「究竟填人数,抑或维持香港的亚洲最安全城市地位,哪个重要?你所做的有否效益?」
黎家智认为,到内地招人难免要面对文化差异和语言能力问题,反应和成效亦不彰,建议可参考新加坡和美国做法,尽量在不降低入职要求情况下,与私人保安公司合作,招收有警队经验和同等能力的人士,如退休警员,协助警方简单警务执勤、巡逻治安等工作,同时亦可趁机以晋升机会吸纳年青人才。
根据公务员事务局今年2月提交立法会的文件,截至2022年3月31日,最多职位空缺的部门是警务处,共有6,312个空缺,空缺率高达16.7%;当中初级警务人员有5,284个空缺,占编制人数近18%,是政府内最缺人的职系。而保安局早前向立法会交代警队人手时透露,去年度警队流失共806人,流失率2.89%,创3年来新低。而去年只成功招聘654人,连全年招聘目标的一半都达不到,亦是3年新低。
为扩大招募,警队指去年在11间大学举办招募,同时派代表团前往广东省和福建省,向在内地大学读书的香港学生首次举行招募,但最终只收集106份报名,当中只有三分之一人成功通过面试。今年4月再派员到北京及武汉多间大学,亦只接获49份申请。
记者:李若如 责编:李世民 网编:刘定坚
5.明报:习近平禁年轻干部做「储君」 分析:党内不满习唯我独尊
《明报》周三(3日)刊文,引述上月全国发行的《习近平著作选读》(「习选」)中一段话,指习近平在2018年的一次讲话中称「优秀年轻干部不能搞成特殊群体,不能像『储君』一样供在那里坐等提拔」,认为有助理解胡春华、孙政才等人事出局。分析认为,反映党内不同派别对习近平唯我独尊深感不满。
《明报》文章题为「习近平不让年轻干部做『储君』」,指出《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中首度公开习近平在2018年7月3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有关「储君」看法的一段讲话。习近平称,挑选、培养年轻官员时,「第一条就是教育他们对党忠诚,坚决防止政治上的两面人」。又指,「优秀年轻干部不能搞成特殊群体,不能像『储君』一样供在那里坐等提拔。要动态更新,把相形见绌的调整出去,同时注意补充新的优秀人选,始终保持一池活水。」
《明报》文章作者署名孙嘉业,内文两处副标题,分别指政治局暂未有接班人,以及培养干部重忠诚。文章最后表示,从习近平当年这番话,能够帮助理解近年内地人事调整的逻辑,包括胡春华、孙政才等人出局的原因。
本台翻查资料,发现《明报》位处嘉业街上,孙嘉业仅为一笔名。换言之,该文背后可能有一个写作组。而至截稿前,「习近平不让年轻干部做『储君』」一文仍能在《明报》网上看到。
时政评论人士王军涛分析指,《明报》翻出习近平对『储君』的说法,让习近平难堪,显示党内其他派别对习近平唯我独尊做法的不满。
王军涛说:《明报》其实还是上海那边大一点,受上海的影响重。对习其实是不满意,现在官场其实叫习近平给收拾服了,但是他们在外面还是有些喉舌嘛,还可以继续说话,身体已经被习近平给毁掉了,但那舌头还在。
王军涛说,习近平上台后,将之前中共内部之间的派系平衡进行扫荡,达到权力高度集中。
王军涛说:中共改革开放之后,为了保持政治的稳定和延续,他们(中共)制定了一整套的干部的提拔规则,习近平接班的时候,中共有一套比较成熟而且也比较规范的规则。习近平上来之后,他准备重新洗牌,他要制定一套新的干部规则:四个意识两个维护,认同他的执政新理念。在选拔程序和方式上,要重新洗牌。
习近平自中共十八大上台后,胡春华、孙政才、陈敏尔曾被外界称为「储君」或「接班人」,但他们的仕途令外界大跌眼镜。
胡春华是中共十八届、十九届政治局委员,他与另一名当时的政治局委员孙政才,曾被视为中共十九大后的「接班人」,不料在十九大之前,孙政才突然落马,胡春华通往「接班人」的路也受阻。
在中共十九大上,胡春华并未如愿进入常委,只是保留政治局委员,并担任排名第三的国务院副总理。担任副总理的五年,胡春华十分低调,到处扶贫,还时常发表向习近平表忠的言论。
中共二十大之前,胡春华被视为进入中共最高层政治局常委的热门人选,甚至一度被认为有可能接替李克强总理职务。但最终结局出人意外,团派的李克强、汪洋、胡春华全部出局,胡春华只保留中央委员。
今年3月,中共两会结束后,胡春华正式出任全国政协党组副书记,这也意味著尚未到退休年龄的胡春华,提前「退居二线」。
中共二十大高层洗牌,不仅胡春华出局,被视为习近平热门接班人选的陈敏尔也意外没有入常。
记者:马立克/方德豪 责编:方德豪 网编:刘定坚
6.政局紧张加剧 美对中投资欲急降
因为美中之间的政治关系日益紧张,美国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兴趣在去年年底创下纪录后明显急降,外国投资者在2023年的第一个月净买入200亿美元的上海和深圳上市的股票,但在此后的三个月里只增加了60亿美元。有基金经理表示,许多投资者为了应对紧张局势的升级,一直在寻找投资于新兴市场但不包括中国的基金。
去年年底,中国解除严苛「清零」封控的消息传出后,几经疲弱多的中国股市短暂出现升温。但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据基金经理和交易数据显示,今年的交易活动已经回落。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股票的期权交易自去年11月创下纪录以来,已经减少了一半以上。期权交易的减少,是因为人们对中国在第一季度的超常增长之后能否维持经济反弹的疑虑越来越多,而且北京和华盛顿之间的紧张关系继续恶化。
中国在12月开始取消对Covid的限制,为在反流行病制度下被隔离三年后重新开放铺平道路,「清零」封控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4.5%,远高于2022年的3%的记录。
总部设在纽约的Centerstone Investors公司的首席投资官德什潘德(Abhay
Deshpande)向《金融时报》表示:「轻松的钱已经赚到了。他说,Centerstone在去年中国共产党大会期间价格暴跌时买入了在美国上市的中国科技集团阿里巴巴的股票,但对中国大陆仍持谨慎态度,以弥补宏观风险,例如政府对公司的监督加强或进一步制裁。」
几年来,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一直低迷,最近几个月关系更变得特别紧张。1月下旬,美国空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预测美国和中国可能会在2025年开战,随后一个月,美国上空发现了中国的间谍气球。
中国的蓝筹股沪深300指数在去年10月底创下了三年半的新低,当时「清零」封控对经济构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该指数在1月底前反弹了近20%,但此后一直在走低。
专注于市场结构和监管的投资者贸易团体「健康市场协会」(Healthy Markets Association)主席盖拉什(Tyler
Gellasch)向《金融时报》说,该团体一直在努力确保投资者为美国政府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来为风险做好准备,比如限制美国公民在中国投资。
据报道,基金公司Vontobel的投资主管德林特(Christel Rendu de
Lint)说,许多投资者为了应对紧张局势的升级,一直在寻找投资于新兴市场但不包括中国的基金。
她说,许多人在看到投资者所遭受的损失后变得格外谨慎,这些投资者被困于持有俄罗斯资产,这些资产在乌克兰被入侵后受到西方制裁。在许多情况下,外国投资者已经将这类资产注销。
她说:「制裁的风险加上中国政府监管的风险,都在同一方向上推动了想要接触(新兴市场)(中国除外)的投资者」。
与此同时,中国继续扩大一系列计划,将其封闭的金融系统与国际市场连接起来。上周五(28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管理暂行办法》,并自2023年4月28日起施行。
此举是继允许投资在内地股票和债券市场与香港之间双向流动的计划,以及允许内地储蓄者在金融区获得投资产品的「财富通」计划。
责编:方德豪 网编:刘定坚
7.台美举行国防产业论坛 无人机及下一代战机成重点
在解放军扩大灰色冲突、逾越台海中线并侵扰台湾防空识别区之际,「台美国防产业合作论坛」周三(3日)在台北登场,25家美国军火商组团参与,包括被中国大陆制裁的洛歇马丁、雷神等,多名美军退役将领也参与,将讨论与台湾的军事科技合作,包括研制无人机等。
《中央社》报道,美军火商代表团由美国太平洋陆战队退役司令鲁德(Steven Rudder)率领,美台商会会长韩儒伯(Rupert
Hammond)也随行,是2019年以来美国首次聚焦国防工业的大型代表团访台。访台军火商及相关单位,包括洛歇马丁、雷神技术、战术空中支援公司、宇航环境公司、通用公司、2049计划研究所等,成员中包括多名无人机研制专家。
在会上,台湾无人机制造商「经纬航太」董事长罗正方呼吁美方除深化合作,也能技转无人机技术,让台湾能在危机时自给自足;他认为,台湾需要更多的产业合作以利快速增加不对称战力;为了加强亚太地区的和平,台美在无人机方面可以一起合作并研发新科技,同时加强情报蒐集与训练,甚至希望美方可以销售更多作战型无人航空机给台湾,以提升防卫能力。
罗正方也呼吁,美方应技术转移无人机相关技术应用,让台湾能研制自身的无人机,以利遇到危机时能够自给自足;他提到,台湾目前已拥有许多美国武器系统,若能进一步深化合作并强化本地生产,相信台湾的供应链将对美国产生莫大助益,并连带改善西太平洋战区的后勤能力。
另一军工商「汉翔」董事长胡开宏也表示,「国机国造」是长远发展的计划,期望美方支持台湾自主开发下一代战机研发。
据报有亲共「统派团体」部署到论坛会场抗议,台湾当局提前戒备。
责编:方德豪 网编:刘定坚
8.虽有美国晶片管控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未有放缓
美国去年实施微晶片出口管制,以打击中国开发用于发展核武器的超级电脑和ChatGPT等人工智能系统,但《路透社》报道称,相关措施对中国的科技行业只有很小的影响。
报道指出,出口禁令限制了「辉达」(Nvidia)和「超微半导体」(AMD)两间微晶片制造商的出货,这些晶片已经成为全球技术行业开发聊天机器人和其他人工智能系统的标准。
但是「辉达」已经为中国市场创造了其晶片的变种,这些变种运算速度较慢,因此能规避美国的禁令规则。业内专家告诉《路透社》,最新的一款--3月份宣布的「Nvidia
H800」执行一些人工智能任务可能需要多10%到30%的时间,与「辉达」最快的美国晶片相比,一些成本可能贵一倍。
即使放慢速度的辉达晶片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进步。中国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腾讯控股在4月估计,使用「Nvidia
H800」的系统将使其最大的人工智能系统的训练时间减少一半以上,从11天减少到4天。
报道引述86Research驻上海的分析师Charlie Chai说:「与我们交谈过的人工智能公司似乎认为,这个障碍相对较小且可控。」
《路透社》指出,美国政府和行业之间的互动,暴露了美国在减缓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进步而不损害美国公司的挑战。
美国制定规则的部分策略是为了避免这样的冲击,即中国会完全放弃美国的晶片而加倍开发自己的晶片。
一位要求匿名的晶片行业高管在谈到与监管机构的私下讨论时说:「他们必须在某个地方划定界限,无论他们在哪里划定界限,他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挑战:如何不立即造成破坏,但也如何随著时间的推移降低中国的能力。」
出口限制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晶片运算极其精确数字的能力设置了上限,这一措施旨在限制可用于军事研究的超级电脑。晶片行业人士说,这是一个有效的行动。
但是运算极其精确的数字在大型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工作中意义不大,在这些工作中,晶片能够处理的数据量更为重要。
「辉达」正在向中国最大的科技公司出售H800,包括腾讯、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百度公司,用于此类工作,但它还没有开始大批量运送这些晶片。
「辉达」上周在一份声明中说:「(美国)政府并不寻求损害竞争或美国产业,并允许美国公司为商业活动提供产品,如为消费者提供云服务。」它补充说,中国是美国技术的一个重要客户。
「辉达」上周指:「10月的出口管制要求我们创造的产品与两个市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我们在遵守规定的同时,在每个市场提供尽可能有竞争力的产品」。
「辉达」的首席科学家戴利(Bill Dally)在本周的另一份声明中说,「随著培训要求继续每6至12个月翻一番,这一差距将随著时间的推移迅速扩大」。
美国商务部负责监督这些规则的工业和安全局的发言人没有回覆评论请求。
责编:方德豪 网编:刘定坚
9.【香港法庭】6人涉6.12金钟非法集结 被判囚5个月至9个月3星期
2019年6月12日有大批市民在香港金钟夏悫道一带集结,抗议港府强行修订《逃犯条例》,事件演变成警民冲突,警方更将其定性为「暴动」。当日有示威人士被拘控,其中6人被指控在金钟夏悫道参与非法集结,当中两人在约两年半前已表明认罪,惟一直保释候判;另一人则在潜逃后再被捕,最后选择认罪。其馀被告则经审讯后,最终被裁定罪成,案件周三(3日)在观塘裁判法院判刑,裁判官刘绮云把6人判囚5个月至9个月3星期不等。
本案被告分别为罗兆赫(26岁)、冯智彬(31岁)及郭睿轩(25岁),3人被指于夏悫道近添华道一带连同其他身分不详的人非法集结;冯另被指于夏悫道近添美道一带参与非法集结;另外两名被告梁耀安(28岁)及何沛锴(24岁)就于2020年10月27日开审前承认非法集结罪。馀下一名被告王恺铭(22岁),则在匿藏1年半后被捕,并于去年7月承认参与非法集结及藏有大麻。
辩方求情时指,首被告王恺铭的父母离异,其母最近被诊断出患有肠癌,将入院接受手术切除肿瘤,情况实属不幸,无人可预料,「令成个家庭更加大件事」,强调相信王恺铭短期内无法照顾家庭,盼法庭考虑整体性酌情减刑。
裁判官刘绮云判刑时就指,案发当日有数千名示威者以水马及铁马筑起路障,堵塞主要交通干道,并向警员投掷砖块及杂物,警方鉴于示威者人数远超预期,一度需撤退,强调本案集结暴力程度、规模及范围相当大,行为针对政府建筑物、损毁他人财产,明显是为阻拦警方执法,采取激烈对抗心态。
刘官又指,示威者的暴力行动有计划和预谋,非只为发泄情绪,行为严重危害公共秩序及安全,各被告虽然行为有所不同,但严重性相若,均属助长、鼓励及挑动现场示威者,因此罪责绝不轻微,决定以9个月及10个半月作两项非法集结罪的量刑起点。
针对认罪的被告王恺铭,除认罪扣减外,念及本案多次押后及其母患癌一事,决定再酌情减刑4个月,同时下令把非法集结罪与藏毒罪的部分刑期分期执行,一共判囚6个月。
至于在审前认罪的梁耀安及何沛锴,两人亦获认罪扣减,而刘官再就判刑多次押后及两人积极更生,酌情减刑1个月,分别判两人入狱6个月及5个月。
而被控两罪的冯智彬,刘官指他直接使用武力,故两罪各被加刑3星期,但同时考虑本案已处理多时,而被告属初犯,决定酌情减刑1个半月,同时下令两罪同期执行,故冯被判监禁约9个月3星期。同样不认罪的两名被告罗兆赫及郭睿轩,同因初犯及案件处理时间等,获酌情减刑1个半月,同被判囚9个月。
事发于2019年6月12日,而案件早于2020年10月27日开审,当时两名被告在审前改认罪,惟首被告王恺铭缺席聆讯,法庭随后发出拘捕令,审讯因而多度押后,及至去年5月才正式审结。而在去年7月,王恺铭亦与「健仔」曾志健匿藏逾1年半后在西贡被捕;王随即被押到法庭应讯,并承认参与非法集结及藏有大麻,不过刘官当时决定,待终审法院就一宗非法集结案作出判决后,再向辩方要求补充陈词,终把案件押后至今才作出判刑。
记者:吴婷康 责编:李世民 网编:刘定坚
10.【未普评论】卢沙野撒野不小心露了习近平大国外交的馅儿
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最近似乎在坐过山车。二月份他踌躇满志地推动「让中欧关系重新热络起来」,安排马克龙总统访华,俨然是个人物,4月份就成了国际舞台上人人喊打的老鼠。他的「前苏联国家并无主权国地位」一说掀起惊涛骇浪。
有日本舆论认为,卢的这番话是习近平授意的,是奉旨胡说。这种说法是否属实,无从查证,但是依我之见,卢的这番狂放胡说,却十足反应了习近平的心思。对此,我至少有这样几个根据:1)习在刚上任时的新南巡讲话,显示了他对苏联解体的真实感受:惋惜、遗憾、憎恶和愤怒,对前苏联国家终于摆脱老大哥专制统治的自由和喜悦,他基本无感;2)习这种对专制的迷恋和普京丧失苏联广大领土而造成的遗憾和愤怒,是一致的,二人因此而惺惺相惜;3)二人对美国的反感也是一致的,美国领导的乌克兰反侵略战争,成为他们共同的眼中钉,习近平因此在俄乌战争爆发长达14个月的时间里,没有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
当然,卢沙野风波绝不这么简单。他的狂言暴露出习近平冠冕堂皇的大国外交外壳下包裹著的见不得人的「馅儿」。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习近平大国外交中那些不可言说,不可外扬的「馅儿」吧。
在习近平的大国外交中,大国是主导者,小国微不足道。对这种从大国势力范围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把较小的国家视为大国的棋子,《新苏黎世报》称之为「帝国主义的世界观」。卢沙野的言论显然暴露了习近平的「帝国主义世界观」。最近在访问俄罗斯时,习近平表示,要与俄罗斯一起推动百年未遇的国际变局,他认为,只有普京领导的俄罗斯才是中国最有分量的合作夥伴,所以北京在俄乌问题上明显倾向俄罗斯的立场,忽略比俄罗斯弱小的国家,包括乌克兰和其他东欧小国的利益和主权。
另一个见不得人的「馅儿」是,现存的国际法根本不在卢的眼里,也不在习的大国外交应遵循的制约之内。卢沙野称,从国际法的角度看,那些前苏联国家甚至没有有效的国际法地位,因为没有国际协议认定他们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这显示,中国口口声声称尊重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只是表面文章而已。最重要的是,卢沙野的狂言透露了习的一个心中梦想:中俄共同改变现存的国际秩序,并创立对他们有利的「世界新秩序」。
第三个见不得人的「馅儿」是,卢沙野的撒野暴露了中国任命外交官的标准,忠诚和好斗是主要的,资格和修养是次要的。卢沙野的狂放和肆无忌惮,正好符合习近平大国外交的重要内核之一——斗争精神。王毅对习近平的大国外交思想有个专门的阐述,其中,要求中国外交官要有勇于担当、敢于斗争的使命,卢如此撒野显然是被习的大国外交思想所鼓励。当然,卢对习的大国外交思想也有贡献,比如,坚决反击对中国的批评,传播习近平的外交思想和获取国内民众的喝彩等。
只是卢此时释放狂言,时机显然不对,使正在回暖的中欧关系进一步退两步。中国借马克龙访华,好不容易在欧盟和美国之间插了一根楔子,又好不容易得到马克龙的公开表白,欧盟要「战略自主」、「减少对美依赖」。但卢沙野这么一闹又将欧盟向美国推近了一把。这个事件也等于是提醒马克龙和整个欧盟,中欧之间依然存在著根本的利害冲突和矛盾。
至于卢的狂言能否致命地损害中欧关系,还需进一步观察。但中国眼中的小国立陶宛却发出震耳欲聋的不满,他的外长说,我们正在养活他们的经济,却让他们破坏我们的规则;中国正在打赌,我们将重覆这个错误。现在是时候尝试别的东西了。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完)
===========================================================================
本台网址:http://www.rfa.org/cantonese
社交媒体:
Facebook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cantonese.rfa
Twitter
推特:https://twitter.com/Rfacantonese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rfacantonese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rfacantonese
自由亚洲粤语节目的广播频率介乎於短波波段20至23之间。广播时间∶(北京时间)晚
上10时至11时。敬请调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