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每日新闻信件*******************
******如有新闻报料或有与新闻信件有关的疑问请电邮至cnews(a)rfa.org****** <mailto:cnews@rfa.org******>
******************************************************************
===========================================================================
2022年3月19日
1.中纪委承认GDP造假成风 假数据打造发展假象
中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8日发布的文章,显示中纪委驻国家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声明要严打统计造假的陋习,等于由官方证实外界长期以来质疑中国GDP等重要数据造假的怀疑
<https://www.ccdi.gov.cn/yaowenn/202203/t20220318_178613.html>。
中纪委网站指:「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坚决查处统计违纪违法案件并督促通报曝光,遏制、震慑效应初显。但从查处的案件情况看,统计造假不收手、不收敛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驻国家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调研发现,少数地方通过数据打造发展假象;人为干预统计数据的方式由明转暗,通过提醒、打招呼等方式,授意在统计数据上做文章;统计造假指标涉及范围更广,开始向研发经费投入比、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等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指标蔓延。
未具名的负责官员还表示,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有的地区没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有效推动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办法不多;有的党政领导干部「唯GDP」政绩观根深蒂固,「不抓经济抓报表」,通过干预统计数据谋求政绩;有的地区问责处理明显「宽松软」,避重就轻、抓小放大,将造假责任推给基层工作人员,对领导干部的问题高举轻放;有的地方统计部门落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主体责任层层递减,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上热下冷」问题依然突出。
该篇文章表示除了加强查核,还要重点关注地方建立防惩统计造假的责任制问责制、统计造假「一票否决制」等要求的落实情况,狠刹「数字出官」等歪风邪气。同时,一旦发现国家统计局及调查队系统干部存在统计造假、以数谋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将严肃查处、精准问责,始终保持惩治数字腐败的高压态势。
歪风行之有年 地方夸大政绩捏造假数据
其实经济学家长期怀疑中国政府数据失真。2019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者谢长泰和香港中文大学三名学者联名发表论文踢爆,中国的经济数据,包括工业出口以及投资金额长期惯性掺水,因此推测中国从2008年至2016年,每年的GDP增长,平均夸大两个百分点。累积计算:2016年官方所公布的数据夸大了16%,相等于超过1.5万亿美元。
经济学人报道,谢长泰等人取得制造业增值税的数据,用来与官方公布的工业生产增长相互比较,直至2007年为止,两个数据都吻合。
但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自此之后,无论如何的调整,都难以配合严重扭曲的数据。部分地方领导为了政绩争取升迁,大肆夸大经济表现,而由于他们的官阶高过统计局的官员,统计员难以拂逆地方大员的执意。两个数字的差距开始逐年增加,到了近年,又开始收窄。
中国前财长尖锐开呛 政府报喜不报忧
以直言不讳评论经济闻名的中国前财政部长楼继伟,尖锐抨击中国的统计数据未适当报告负面的经济变化,所有揭露的经济指标都「非常好」,反映出经济负面变化的数据不足,完全没有反映经济下行风险。楼继伟的说法,凸显对中国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长期担忧。
楼继伟指,政府总是报喜不报忧,例如在疫情冲击下,中国企业和市场实体数量竟然增加。但没有公开的部分事实是,当中有不少企业早已因疫情面临困境停运,而注销商业登记又异常困难,导致「有1.5亿个市场主体,但至少4000万个不活跃」。与此同时,政府数据显示就业人数有增加,却没有跟进就业人士在半年或之后是否被解雇。
记者/责编:锺广政 网编:刘定坚
2.香港艺术家把抗争艺术带到伦敦与观众一同「直面伤痛」
2019年的反送中运动,在无数港人心里留下不能磨灭的伤口。然而一位香港艺术家却选择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在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和观众一同直面这些伤口。陌生人的关怀,让她深受感动,也让她为香港日渐收窄的艺术创作自由哀悼。当香港的言论自由不断被侵蚀,无数香港记者、电影人和艺术家,仍在努力向世界讲述「香港故事」。
「我来是希望他可以安息,一路好走。我们知道他死得不明不白。」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午后,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的一个角落,放著一张小桌子和两张櫈子。櫈子上对坐的两个人,分别在看桌上两部电脑所播放的画面。
这是香港反送中运动期间的新闻及录影片段。这一段,是香港青年周梓乐告别式的新闻片段。这个22岁的大学生在2019年反送中运动期间,离奇从停车场坠下重伤,几天后死亡。大批香港市民在他的告别式上献花,送他走完最后一程。
直面反送中伤口
这是无数香港人至今不能面对的伤口,也是香港艺术家沈嘉仪(Shen Ka Yee)几年以来不忍再看的画面。然而在两年多以后,在和香港相隔万里的伦敦,她选择再次直面这些伤口。
她请朋友帮忙从网上整理了一个反送中运动片段的播放清单,然后在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里,她坐下来,邀请陌生人抽出几分钟时间,和她一同回望这些反送中运动的新闻及录影片段。
她竪起了一个牌子,把这次行为艺术命名为「经过留几分钟俾我」 (Steps: Mild Symptoms of 2019)。
陌生人的关心
第一个被吸引在她面前坐下的观众,是旅居伦敦的德国人Volker
。两个人就这样对坐著,一同默默看著电脑萤幕传来,曾经在远方的香港出现过的画面。游行期间黑压压的人群、催泪弹、烽烟、被香港警察追赶的示威者。沈嘉仪事前全然不知道朋友准备了甚么片段,坐下后不久,她已泪流满脸。
坐在她对面的陌生人,开始和她说话,问她那时候在香港做甚么,问她现在的香港怎样了,问她为何来了伦敦,过得好不好。沈嘉仪一一回答。
这个行为艺术表演,顷刻变成一个对谈。在Volker离开櫈子以前,沈嘉仪已擦乾眼泪,跟他说了一句「谢谢你和我一起看这些片段。」
「我对她身同感受,我之前也有在跟进香港发生了甚么。」亲身参与了这个行为艺术后,原本只是路过的Volker说,更能感受港人的伤痛。
他说:「可以在这里遇上一个当时在香港的人真好。这个行为艺术更像建立了一个情感关系,因为看著一个曾经在香港生活过的人,我和她就建立了一种关系。她告诉我,她在香港时不想有意识地看新闻,因为太让人难过,但她却在这里公开地看,我觉得她很勇敢。」
翻出滞后的感受后 却哭不出来
第二个坐下的,是在英港人林先生。和Volker不一样的是,眼前的景象,他或曾经在香港街头亲眼目睹,或曾在香港拿著手机看过千百遍。然而当有了距离和时空的差异,再看这些片段时,他才有机会专注自身的感受。
林先生说:「在这里我已经变成一种比较内在、感受化的过程,但在香港的当下,整个过程是一个功能性的过程,甚至根本没有时间为被捕者哀悼或流泪,因为你要立即根据不同新闻片段、资料和直播去做判断,决定要走到哪里去确保自己的安全或帮助别人。好像当时一些滞后的感觉,现在可以出来了。」
然而他说,即使心情沉重,他认为事件还未完结,无数人牺牲了,却仍一无所获,想起只觉唏嘘、无力,所以他哭不出来,也不能哭。
一个互动的行为艺术表演
一个小时的行为艺术表演,一个又一个观众坐下,和艺术家一同回望香港的抗争运动。希腊女孩Calliope说,她在反送中运动前曾经去过香港,参与这个行为艺术演出后,她希望再去一次,再去看看这座城市有何变化。
「我本来以为观众看完就会走,但我感受到佢想俾support我,所以我觉得呢个位几touch。」经历完情绪起伏的一个小时,陌生人的陪伴、安慰、问候和支持,让沈嘉仪感到温暖。
她说:「有一位观众拍了我一下,我觉得有一种human
touch,他不是坐完就走。好appreciate他们用心看这些片段,我自己看都觉得辛苦,而我有种感觉是观众想参与和陪伴我,所以也不介意看一些视觉上很不安的画面。」
三个多月前,沈嘉仪从香港来到了伦敦,很快找到了在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工作,更刚巧赶上了艺术馆员工的作品双年展,使她有机会在这个世界顶尖的艺术博物馆,展出自己的作品。
在思考作品时,她想到曾有当地同事问她香港发生了甚么,不肯定是时间关系还是自己的自我防卫机制作祟,她惊觉自己关于抗争运动的记忆,已经有点模糊。
她趁午餐时间翻看香港运动的画面,想尽力做好香港代表的角色,给同事解释,却发现无法承受眼前的一切。于是她想到了以行为艺术的方式,邀请观众和她一起回顾这些片段。她想知道观众的反应,也想知道自己再次面对这些伤口时,会有何反应。
她说:「我好像被迫去看一些自己不想看的东西。比如一些警察记者会,就要听著警察在台上说很多话,而你根本不赞成。换作平时我会skip咗唔睇,但刚才是在表演期间,我就被迫要看,但真的很辛苦。」
「倒退」中的香港
而除了这个行为艺术作品,沈嘉仪这次也展出了自己2020年在香港创作的一个行为艺术及录像作品「Steps」。她从维多利亚公园出发,全程倒后行走,到了俗称「煲底」的香港立法会大楼示威区。这曾经是港人恒常的游行路线,却在2020年起几乎被禁绝。她以此方式,呈现香港社会的倒退。
她慨叹当下的香港,艺术创作和发表的空间已经愈来愈小,因此在创作这个作品时,她从来没有考虑过在香港发表,只希望记录和刻划自己当时在香港的状态。没想到事隔两年后,这个作品可以在伦敦展示于公众眼前。
她说:「当时的气氛已经很敏感,有一件我这次没有放出来的,是我在香港放一块直径九米的圆形黑布,然后航拍拍照,当时一个如此抽象的标志,甚至不是一个标志,只是一个物件,一放出来已经有保安要我收走。因为可能黑布这件东西,已经让人联想到一些政治上的企图,所以我会觉得整个氛围对创作好唔friendly。」
不单是艺术创作自由,香港的新闻自由也在不断萎缩。帮助沈嘉仪整理反送中运动片段的Jo说,在《苹果日报》和《立场新闻》关闭、所有片段都被下架后,很多曾经让他印象深刻的片段,都再也找不到了。
继续诉说「香港故事」的艺术家
在英国发表了香港抗争运动的艺术作品后,会否担心回香港会有安全风险?
沈嘉仪说,她已经「不想管了」。
「你表达自己的情感,你支持一件事或反对一件事,你说出来不是错的。但可能我们在香港经历太多PTSD,我们就会自动觉得这不能说的,说了就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恶果。虽然我是很想回香港,我不会想以后无法入境,但是我来英国的原因是想做一些有价值的作品,让我觉得即使离开香港也是值得的。我觉得有些作品如果在香港做的话,就不能让世界的观众看了。」
沈嘉仪的作品,将在伦敦泰特艺术品展出至3月23日,而同一时间,伦敦也将举行「香港电影节」,上映多套香港禁片。当电影、艺术品甚至新闻报道在香港不断被禁,香港的记者、电影工作者和艺术家,仍在勉力把香港作品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继续诉说「香港故事」。
记者:吕熙/伦敦报道 责编:锺广政 网编:刘定坚
3.俄军首用匕首极音速飞弹 美防长指俄战术错误连连
俄乌战事第24日,俄罗斯国防部表示,俄军动用最新的「匕首」(Kinzhal)极音速飞弹摧毁乌克兰西部一个军火库,这是俄国这款新武器首次于实战动用。
俄罗斯过去从没承认在实战里用过这款高精准武器。俄罗斯新闻社(RIA)报道,俄军在这次侵乌「特殊军事行动」,首度将「匕首」极音速飞弹用于实战。「匕首」飞弹能以音速10倍速度飞行,能击中2000公里外的目标,并且可以突破所有防空系统。
乌克兰军方总参谋部就表示,战争爆发至今,已有超过1.4万名俄军被杀,俄军亦损失包括:1470辆装甲运兵车、60架坦克、超过100架战机及直升机。另外,有5名俄军将领被杀,包括南部军区第8军团司令莫德维切夫。
据《自由欧洲电台》报道,白俄罗斯戈梅利(Gomel)地区临床医院职员说,医院充满俄军尸体,走廊和病房里也都是俄军伤兵,到处都是他们的伤痛呻吟声。另一名员工称,截至3月13日,已有2500多具俄兵尸体从戈梅利地区,透过火车或空运返回俄罗斯。
美防长:俄国作战失算连连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在保加利亚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主播勒蒙(Don Lemon)专访时表示,俄军推进的距离和速度 不如他们的期望。
奥斯汀说,俄军的「后勤补给困难」,同时并无证据显示,俄军「善用战术情报」或将「空中战力与地面兵力运用加以整合」。
他表示:「许多预期会看到的东西都没有出现。俄军真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他们开战时的许多战况想必都失准。」
奥斯汀认为,俄方的设想是快速推进,非常迅速攻占基辅,但他们没能做到。
俄出师不利 恐让共军慎思犯台
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柏格(David Berger)接受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访问时指出,俄军在乌克兰境内的多个战线停滞,应该会让共军负责作战设想的参谋,慎思横渡台湾海峡对台发动两栖登陆作战。因为两栖登陆作战「绝非易如反掌,并非一蹴可及」。
柏格表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对于入侵的快速反应,也应会使得中方有所顾忌;对于中国在印太地区构成的危胁及恫吓,美国在太平洋的坚定同盟和夥伴日益关切,这也是北京当局展开军事行动前务必三思。
记者/责编:锺广政 网编:刘定坚
4.【拜习会】谈及台海安全 台湾感谢拜登重申承诺
美国总统拜登18日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近2小时的视像会议,拜登除了警告中方协助俄罗斯将面临后果外,也表达对北京在台海胁迫与挑衅行为的担忧。
对于美中领导人视像会议谈及台海问题,总统府发言人张敦涵19日表示,注意到美国拜登总统重申对台湾的承诺,并强调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感谢美国对台海安全的重视,以及对台湾的坚定支持。
张敦涵强调,台海及印太区域的和平稳定,是区域内各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期盼中国作为区域的一员,也应负起共同责任。
张敦涵表示,台湾将持续与美国在内等理念相近国家紧密合作,共同为全球及区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贡献良善力量;包括与国际社会携手,持续支持乌克兰。
台外交部:感谢美方强调台美关系「坚若磐石」
台湾的外交部回应表示,感谢拜登政府自上任以来,不断强调台美关系「坚若磐石」(rock-solid),更感谢拜登总统对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现状的重视,以及对台湾安全的坚定支持。
陆委会发出新闻稿指,台海安全与印太区域和平息息相关,中华民国作为主权国家,是区域民主价值与安全利益的重要夥伴,有权与国际社会互动往来,并反对中共胁迫施压,捍卫国家主权与民主自由;感谢美国等各方重视台海安全及对台湾的坚定支持。
陆委会强调,当前国际局势复杂敏感,中共当局应承担国际责任,以实际行动谴责遏止侵略,为和平解决争端做出努力。同时更应以相对理性的态度面对两岸现实、尊重台湾民意及国际社会关切,及早放弃以武力处理分歧的思维作法,务实改善两岸关系,以避免一再误判情势、造成无法应对的严重后果。
根据白宫关于会谈涉及台海议题的说明,拜登重申美国对台政策没有改变,同时强调美国继续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举动。
据新华社报道,拜登表示,五十年前,美中两国作出重要抉择,发表了「上海公报」。五十年后的今天,美中关系再次处于关键时刻,美中关系如何发展将塑造廿一世纪的世界格局。拜登表示,美国不寻求与中国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独,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
习近平表示,美国一些人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这是十分危险的。台湾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对两国关系造成颠覆性影响。希望美方予以足够重视。
民进党表示,注意到拜习谈话中涉及台湾部分,中国官方对外诠释与美方公布说法有不小落差。
民进党指出,北京方面经常刻意扭曲美中谈话内容,甚至在会谈尚未结束时,就在官媒披露谈话内容。这样的作法不仅无助于缓和美中台关系,更让台湾人民反感。
记者/责编:锺广政 网编:刘定坚
5.【硕破天惊】中港医护没主次之分,但有尊卑之别
香港疫情持续横行,中大推算最终五百万人感染,与病毒共存避无可避,由于死亡数字维持高位,棺木供不应求,特首林郑说将有两批内地水路棺木应市。
深圳、东莞、吉林、上海封城,内地网民激烈迁怒港人,内地人觉得中央政府过份关照香港而大感不公,中央政府如此大肆宣传援港救港。内地人感不公,香港人也不特别卖账,NOW新闻台一名记者问如有病人投诉内地医护、或不幸出现医疗事故,当局会如何处理,衞生署衞生防护中心总监徐乐坚当时回应指,非常感谢不同单位提供协助,包括内地医护支援,他又呼吁应对此本著感谢的心,在这一时间市民接受治疗才是最重要,他没有正面回应记者提问。
该名记者随即遭亲中媒体《大公报》批评其「提问涉仇恨内地医护」惹起公愤,前特首梁振英也指责提问记者是「脑袋问题还是心术不正」,NOW记者为病人权益问问题却得不到回应反而被政治化,最后NOW新闻台还是发表道歉声明。
医管局说欢迎内地医护来港协助抗疫,双方在治疗方面无主次之分。如果不分主次,那是说中港医疗专业互认了吗?对于病人来说,有选择权吗?当病人遇到医疗失误,可以据理力争向本地医护投诉,但如果纯粹因为要内地医护来港支援而要「本著感谢的心」,即是内地医护免责而香港医护要问责的话,这公平吗?香港人是否敢冒险接受这样免责的恩惠?
主持:郑宇硕、曹嘉超
(以上评论纯属主持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
本台网址:http://www.rfa.org/cantonese <http://www.rfa.org/cantonese>
社交媒体:
Facebook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cantonese.rfa
<https://www.facebook.com/cantonese.rfa>
Twitter
推特:https://twitter.com/Rfacantonese <https://twitter.com/Rfacantonese>
Google+:https://plus.google.com/+CantoneseRFA
<https://plus.google.com/+CantoneseRFA>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user/cantoneseRFA
<http://www.youtube.com/user/cantoneseRFA>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rfacantonese
<https://soundcloud.com/rfacantonese>
自由亚洲粤语节目的广播频率介乎於短波波段20至23之间。广播时间∶(北京时间)晚上10时至11时。敬请调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