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每日新闻信件*******************
******如有新闻报料或有与新闻信件有关的疑问请电邮至cnews(a)rfa.org******
******************************************************************
===========================================================================
2023年1月24日
1.香港「白手套」功能消退 台湾出口晶片到港现负增长
在中美贸易及科技战下,原本大陆利用香港作为「白手套」,但自美国去年加强管制高阶晶片到中国后,中国很难利用香港这个转口站,来弥补美国直接对中国晶片产业打压所带来的损失。
香港作为转口港亦受到牵连。本台翻查台港贸易数据,发现台湾出口香港集成电路,过去半年有5个月都是负增长。有分析认为,恐怕香港未来进口台湾集成电路将极之困难。长远来说,香港恐在全球科技业失去角色。
根据台湾国际贸易局数字,台湾对香港出口的主要商品是集成电路,占总出口金额超过7成,以去年为例,台湾对港出口全年总额近650亿美元,当中有492亿美元是集成电路,占近75%。
香港是台湾第二大集成电路出口地,第一是大陆。而针对香港,台湾出口集成电路到港的总金额按年上升。本台翻查过去3年数据,2020年有330.4亿美元,2021年是446.6亿美元;2022年则再上升至492亿美元。去年初几个月同比有所增长。例如,2020年1月,出口到香港的集成电路达20亿美元;2021年1月增至33亿美元;2020年1月增至38.2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数字在去年下半年有下跌迹象,半年内有5个月都是负增长。去年7月,台湾出口集成电路到香港只有38.6亿美元,比2021年同期的41.1亿美元下跌约6%,而去年8月份出口金额只有34.3亿美元,比前年同期下跌逾15%。去年10月开始,更连续3个月负增长。按整年计算,去年台湾出口集成电路到香港,金额最少是10月份,只有30.4亿元,比前年同期下跌18.2%。这是近3年以来,首度连续3个月出现负增长。
对于台湾集成电路出口香港金额在去年7月突然下跌,东亚国际关系学者、东京大学法学博士林泉忠接受本台访问指,相信与中美贸易战下,美国对中国晶片市场的打压有关。假设未来几个月都是负增长,意味香港进口台湾集成电路产量大减,这将会是一个警号。
林泉忠说:不单止对香港是一个打击,对中国都是,尤其是这些敏感产业,入口(集成电路)然后透过香港再转运中国,这本身对被打压的中国来说是很自然的思路,但香港本身亦面对一个打击,令(中国)很难寻求更加有利的转口站,来弥补美国直接对中国晶片产业打压所带来的损失。
台湾国际贸易局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台湾出口香港集成电路金额负增长时,销往大陆市场却上升。以去年7月为例,台湾出口集成电路到香港只有38.6亿美元,比2021年同期的41.1亿美元下跌约6%;台湾出口到大陆的金额有48.6亿美元,比2021年同期增加逾35%。而去年8月亦有类似情况,台湾出口集成电路到香港只有34.3亿美元,比同期减少15.8%;相反大陆有53.7亿美元,比同期多近3成。
台湾中华经济与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曾志超向本台分析,这种一凹一凸的趋势非常明显,其中一个原因有可能是厂商因应美国管制而作出调配。
曾志超说:我猜可能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规避美国管制的部分,这样去移转,比较有可能的原因是商品的管制,厂商要规避这方面的风险而作调配,只是现在突然美国加大出口管制的情况,它认为即使转到香港也没甚么用,没办法规避出口管制的话,就不见得需要透过香港(转运)。
翻查资料,去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晶片法案」,限制美国企业投资中国市场,以加强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去年10月,美国再推出迄今为止最严格的半导体产业出口禁令,令中国半导体发展受挫。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政府对中国先进晶片及晶片制造设备的管制扩大至澳门,以避免中国利用澳门来逃避制裁。报道引述该规则指,澳门自1999年起一直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并且中国在经济和商业关系方面给予澳门有限的自主权。这表明美国担忧先进晶片技术可能从澳门转移到中国其他地区。
东亚国际关系学者林泉忠称,美国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作出限制,同时影响到香港出口,加上美国禁令范围扩大至澳门,恐怕香港未来进口台湾集成电路,将会极之困难。
林泉忠说:连澳门都要实施限制,何况是香港?香港是更加受到影响,如果要期待未来像过去一样,进口那么多的积体电路的产品,我相信是极之困难。
香港制造业早于80年代已迁移到中国,港府数据指,香港电子零件产品实际有6成以上都是转口到中国。《彭博》亦在2020年报道指出,内地的半导体进口中,有38%是透过香港取得。
去年底台湾出口集成电路到香港有下跌趋势,对台港双方贸易有没有影响?台湾中华经济与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曾志超认为,香港损失会较大。
曾志超说:它(台湾)一样是出口,代工的量不会太大改变,而是发货方式不一样,如果以外商来讲,它不透过香港,当然香港就少了很多转口贸易的收入,运费、就业人口方面一定对香港造成冲击,它是直接送到大陆,或透过香港送到大陆,对台湾来讲没有太大关连性。
美国政治风险顾问方恩格(Ross Feingold)就认为,更应关注的是整个台港双边关系的恶化。
方恩格说:从台湾运到香港的晶片的价格,再转卖到第三地,这个金额看起来很高,但是实际上香港转运而已,所以对香港经济没有带来太多价值,我觉得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整个台湾跟香港的贸易来往和文化,甚至政治的双边关系,这个已经在恶化,连香港驻台北的贸易代表处没有营运已经很久,台湾派官员到香港已经受很大的影响。
本台早前就台港关系进行报道,2021年7月,台湾驻港官员因港府不发签证而离港,台港贸易有可能受损。
在中美科技战下,香港未来命运如何?可以如何突破困局?方恩格认为,香港失去转运角色并非最大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长远来说,在全球科技业恐怕会失去角色。
方恩格说:香港最大的问题不是转运,而是香港之后在科技业长期的角色是甚么,本来过去10年香港政府常说要变成一个科技中心,不管在经济、软体、半导体研发等,虽然有一些成功案例,但仍不及台湾、新加坡、南韩、日本,现在加上美国晶片的新限制,那之后香港在科技业到底能扮演甚么角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方恩格认为,香港原本可以透过研发金融、货币交易程式等,在全球科技竞争,但受到美国禁令等大环境因素下,香港角色较为「被动」,恐怕短期难取得突破。
记者:董舒悦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2.【美台互动】传美众院议长麦卡锡今春到访 蔡英文低调未回应
多间美媒报道,联邦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可能在今年春季访问台湾,五角大楼正为此预备。在台湾,总统蔡英文面对传媒提问并未回应,民进党立委王定宇表示,去年已代表立法院长游锡堃致送访台邀请函。
台湾总统蔡英文周二(24日)前往陆军特指部一个基地视察,在离开时传媒追问她,美国众议院议院麦卡锡(Kevin
McCarthy)是否会访台,蔡英文并未回应,面带微笑坐车离去。
记者问:总统,麦卡锡会访台吗?总统,麦卡锡会访台吗?
外交部副发言人萧光回应传媒提问时表示,外交部目前没有相关消息。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酒杯新闻》(Punchbowl
News)、《纽约邮报》及《霍士新闻》等美国传媒报道,麦卡锡可能在春天访台。对此,上个会期担任台湾立法院外交及国防委员会召集委员的民进党立委王定宇表示,对于好朋友的来访「我们诚挚欢迎」,中国的反弹,是可以预期的。
王定宇表示,去年9月他代表立法院长游锡堃,前往华府送交台湾立法院的邀请函,诚挚邀请麦卡锡来台访问。
王定宇指,麦卡锡可能访问台湾,欢迎也尊重美方的准备,毕竟麦卡锡刚当选议长,美国国内工作非常多,是否能成行,还要看美方评估跟判断。他指,台美关系稳固而坚强,不受中国干扰跟影响是台美关系的铁律。台湾有权利「接待我们的好朋友」,全世界的好朋友也有权选择拜访台湾与否,中国反弹打压,或以无理取闹方式阻挠台湾对外关系、国际友人访台,只会适得其反。
民进党立委郑运鹏认为,麦卡锡如能访台,将是台湾外交上的重大突破。
郑运鹏说:希望朝野一起欢迎他,这对台湾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步,也是外交突破很重要的一环。
新北市长侯友宜表示,欢迎麦卡锡访台,而更重要的是区域和平稳定是大家的共同信念。
侯友宜说:台湾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国度,我们欢迎任何国际友人能够到台湾来走一走。台湾最重要的是台海区域和平与稳定,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跟信念。
前总统马英九对于麦卡锡访台则态度保留,认为要征询民意。
马英九说:我觉得我们应听听人民的意见,因为上次佩洛西来台,结果引起中共在台海6个地方封锁,我不晓得会不会发生同样的事情,所以应该要由人民公投来决定。
去年时任议长民主党籍佩洛西(Nancy
Pelosi)计划访台,引发热议。麦卡锡当时公开呼吁佩洛西应该去台湾,并透露若当选议长,也有意率团访台;若果真成行,麦卡锡将成为1997年以来,第3位访台的美国国会议长。
共和党籍众院议长麦卡锡现年57岁,拥有16年联邦众议员资历,属对中强硬派。2020年5月他筹组「中国工作小组」(China Task
Force)对抗中国威胁,今年1月当选议长后,他兑现选举承诺,在民主党议员的共同支持下成立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反映对中国挑战的重视。
记者:锺广政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3.【团圆难(上)】依亲移台难 港8旬老人被「加监」要写生活规划
香港不少家庭近年四散海外,移居英国、台湾、加拿大等地,他们希望与家中长老在移民国一起生活,现实是在农历年团圆变得困难,本台早前跟进报道,港人移民台湾处处碰壁,连「依亲移民」个案都困难重重,有年过8旬的老人希望来台与女儿一同生活,却被「加监」及要求写「生活规划」,其女儿不禁问「老人随时百年归老,还可以规划些甚么?」她也对母亲申请「依亲」,自己当初投资移民的生意却被移民署重新审视感到困惑不解。本台翻本台湾当局最新的数据,发现去年港人在台居留及定居许可减少约两成。
台湾陆委会主委邱太三在踏入2023年前夕说,盼台湾成为港人最喜欢、最方便移居的地点。然而,大多数港人并不感到台湾移民政策的实际操作有改善。
早前本台跟进报道,港人赴台专业移民、投资移民、留学移民等处处碰壁,种种的审批不透明及不确定性,都让他们对前路迷茫,在离台「二次移民」或回港,还是继续无了期等待审批之间举棋不定。让人惊讶的是,最新的情况是连「依亲移民」个案同被「加监」,令港人忧虑难以团聚。
根据台湾法规,只要港人的直系亲属(如父母、子女)有台湾户籍,便能以「依亲移民」(HF151)的方式,申请移居台湾。只要在台湾居住满1年且期间出境不超过30天后,便能申请定居。过去港人以「依亲」方式移民台湾,大多数入纸申请定居后不出一个月便审批成功,例如阿祖(化名)向本台分享,她「依亲」妈妈来台,2020年中入纸申请定居后不足半个月,便收到通知审查成功,获批定居。然而有个案最近向本台反映,他们入纸申请定居后,都被要求再观察多3个月至1年不等。
其中,本台接获最少两宗个案被「加监」半年至1年的原因,是「依亲」对象不在台湾,或最近才回台湾,因而被移民署质疑其「依亲」及共同生活之需要。这难免令人不解,即使「依亲」对象已有台湾身分证且台湾户籍仍有效,但是否有一段时间不在台湾就等同要被质疑其台湾身分的有效性。因移民署本月初「误植港人九不得」文件一事,已产生寒蝉效应,这些个案最终因忧虑对移民审批有影响,而拒绝接受更详细的访问。
与此同时,即使「依亲」对象长期在台生活,同样遇到「加监」问题。
在台港人April当初以投资移民方式移台并成功取得台湾身分证,在台生活已有6年。前年她希望接85岁的妈妈来台生活,便帮妈妈以「依亲移民」方式申请,并在去年中入纸申请定居,不过她对本台指,最终妈妈被要求再观察多3个月,而整个申请过程令她觉得被为难,年纪老迈的妈妈亦很难受。April说「依亲」是想家庭团聚,没有想过会遇到这种情况。她说妈妈被移民署要求3个月后交生活规划,对此April深感无奈。
April说:80多岁,其实还有多少……即是你还要她写生涯规划,我心里想,她老人家还可以规划些甚么?而且很奇怪的是,你可能说她拿到身分证、拿到健保会抢走资源,但其实她拿到居留证后半年已经拿到健保。
April又忆述当时移民署职员进行家访,但问题重点并非围绕「依亲」申请人即其妈妈,反而追问当初自己投资移民时所经营的护肤品生意营运情况,并问她为何把公司关闭及未来会否打算再开公司。她感觉移民署像是对她的投资移民个案重新审批一次,多于审批妈妈的「依亲移民」个案。
近期台湾当局对投资移民特别严谨,并批评有港人「假投资、真移民」。April也坦言,的确以前有港人取得身分证后马上结束营业并离开台湾,但她无奈道「我是有继续做生意」,来台6年一直有营业,只是真的因为疫情经营困难,近几个月才捱不住结业。6年的努力像被一下子抹杀,她慨叹「前人种落的,后人承受」。她表示,现在与丈夫正筹备再开铺卖牛腩面。
虽然台湾当局经常指可以探亲等方式团聚,另外即使不批定居亦可以居留身分在台,权利不受影响。不过April指出,妈妈已有一定年纪不便走动,而她自己也有生意要打理不容易随时走开,想把妈妈接来台湾也是想更好地照顾她。另外,她慨叹妈妈随时百年归老:「你要在这里住,有身分证、户籍,就算在这里百年归老死去,也有户籍去处理(行政手续),也方便得多。」
更让人不解是,即使已过3个月「加监」,April表示至今仍没收到移民署的审批结果。最终妈妈亦感不适应及身心疲累,现已离开台湾放弃申请台湾身分,April要再与家人商讨如何照顾妈妈的问题。
从April的个案可见,即使「依亲」申请人不是她,而且她并非台湾当局所指取得台湾身分证便马上不营业的投资移民港人,但她仍被关注为何将公司关闭。更有个案是即使至今仍继续做生意,不过当直系亲属申请「依亲移民」时也被质疑。
在台港人Anna接受本台访问,她说,「依亲移民」是基于人道等因素,按道理是最易审批,加上过去不少个案几乎约一个月内便审批完成,「岂料现在都可以搬龙门」。
她早在2019年底投资移民来台,在网上买卖潜水用品及做相关贸易,刚好以「旧制投资移民」方式,留台1年后入纸申请定居约1个月便成功获批。至去年,72岁的妈妈以「依亲移民」方式申请到台湾定居,因为家人陆续也会移民,例如妹妹会去加拿大,而妈妈更难适应加国生活,而台港较近且文化较相似,所以妈妈选择赴台。怎料最终「加监」时间比April的妈妈还要长,她被要求1年后交「在台生活纪录」,然后再「后续处理」。Anna感到少许灰心「老实说我是失望的,我妈妈已经72岁,你期望一个老人家在台湾要怎样生活?」
Anna说:这样大家会比较好去打算,若清楚(台湾)这边不行,便再想可以怎样安排妈妈生活。你不知道(妈妈)日子还有多长,大家也不想无了期地不知道在等些甚么。
与April的情况相似,移民署家访Anna时,也主力询问她之前投资移民的潜水用品生意帐目细项,多于检视妈妈的「依亲」申请。
Anna说:你已经批了我的投资移民,已拿到身分证,所以整件事逻辑上应该完成了。我妈妈「依亲」是另一个途径留在台湾,便是依附我生活,所以我的生活可以,而且与妈妈同住,那么其实便应该处理我和妈妈的关系,及在台生活。我觉得不应再翻一次我投资移民的帐目及发生过的事。
Anna丈夫阿浩去年9月同以「依亲移民」方式申请定居,不过他甚至连后续通知也没有。他认为巨大的不确定性,令他们一家更难投入在地生活并落地生根,举例说是否要考台湾专业证照,甚或是否要短暂取回居留证回港谈生意等也会却步,因为担心短暂离台又会造成移民署不良好的观感。阿浩灰心道:「香港现在很多家庭都四散,要分开多久?甚么时候有结果?是否要等下去或二次移民?这些都令人感不适」。
现时,Anna夫妻两人改以商行方式经营潜水用品的生意,相较于之前以有限公司做生意,阿浩说这样可减却昂贵的会计费用,而且现时在业务性质上也有改动,变得更弹性,例如阿浩可教潜水。
对于当局经常提及「假投资真移民」,阿浩认为不会知道每个人的动机,如果当局想避免并释除疑虑,最简单是将要求写得更明确,例如将投资额加长、投资时期加长,「香港人习惯做事清晰明确」。
本台翻查行政院资料,发现2020年至今,有12宗「依亲」定居或居留申请被拒,而这些申诉同样被驳回。从相关文件可见,这些「依亲」个案被拒的原因,主要包括原为大陆居民且未有来台定居真意,或配偶以投资移民取得定居身分后即解散公司;曾任香港公职人员(例如任职水务署、金管局、土木工程拓展署、消防署)、曾宣誓、曾在中国相关机构工作(例如中国银行、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指可能有「危害国家利益、公共安全之虞」等。
那么「依亲」对象必须同留在台湾是否新加条件,如是又要逗留多久?移民署回覆本台指,「依亲定居系以『依亲』及『有共同在台生活之必要』为审认要件,如依亲对象长期不在台或户籍已迁出,其依亲对象入境后,将请其提供与依亲对象在台生活情形及未来在台生活规划等说明,申请人依通知事项提供相关资料后,提定居审查会讨论决定」。
在「依亲」的前题下,老人家也被要求写生涯规划,是否反映当局在对台贡献上有一定准则?对此移民署则未有正面回应。
陆委会则覆本台指,「依亲申请事由系为落实家庭团聚,保留观察旨在核实确符申请事由,无涉人道且与处分附款无关:许可办法规范港人之直系血亲或配偶如在台湾设有户籍者可申请居留,并于居留满一定期间得提出定居申请,旨在满足及保障家庭团聚权,倘若依亲对象长期未在(来)台或无共同居住之事实,与「依亲」意旨显不相符,主管机关对于申请人来台依亲之需求、目的及必要性,自然需要更多的事实基础加以审查,无加监情形,更无涉人道,亦与处分附加附款无关。
陆委会续指,「近期主管机关发现『依亲』事由案件乱象丛生,有违移民政策本意,例如依亲对象取得身分后返港就业发展,并未留台;依亲对象已遭户籍迁出,为办理依亲定居,暂回台恢复户籍登记;港人循投资事由取得身分证后,旋即撤减资、停业或解散公司,甚至返港生活,家属却以依亲事由申请来台定居;港人以投资许可取得身分后即撤资,向台湾地方政府申请低收入户救济,家属以依亲事由申请来台定居」。
此外,本台尝试向移民署查询港人依亲移民许可数字,不过移民署只提供港人定居及居留许可总体数字,但从中也可见短短一年港人在台居留及定居许可减少约2成。
2022年,定居许可人数只有1296人,相较2021年短短一年减少389人,而且比起2019年还要少178人,不再呈现上升趋势。近5年来说,以2021年的定居许可人数最高,为1685人。
居留许可人数方面,同样呈下跌现象,2022年只批出8945人,比起高峰期2021年的11173人减少2228人。除了批出数量减少,同时亦可反映来台人数开始下跌。
本台会继续关注在台港人的处境。下集将有曾任移民署的律师分享对港人近期移民情况的看法,他强调法律并没有授权移民署增加观察期,并认为监察院应作纠正,申请人也可诉愿,请听周三(25日)的详细报道。
记者:淳音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4.【中国开关】新春期间澳门入境人数破7.1万 酒店入住率过9成
香港及澳门旅游业界均表示,新春期间港人到澳门人数上升,两地人流活动频繁,相信与澳门一方推出购票优惠有关。澳门旅游局则指,过去3天有超过15万人次入境澳门,其中周一(23日)年初二有超过7万人次入境,3成多是香港人。
本台周一(23日)报道,澳门近日重现「人海」,景点如中区和大三巴牌坊再次被「攻陷」,位于民生区的美食或特色店亦迫爆旅客;相反,香港各大旅游点和主题乐园都与通关前相若,就连水货客集中地的上水和新界北也甚为冷清。
澳门旅游业议会会长胡景光,周二(24日)在港台节目《千禧年代》说,在周日(22日)大年初一入境澳门的人数有5万,至周一(23日)更突破7.1万人次,比政府当初预计的5万人次为高。他说由于撤销核酸检测要求,便利旅客,港人是澳门旅游主要客源之一,初一时港人进入澳门占约1万人次。
胡景光又指,现时澳门的酒店入住率超过9成,形容各大娱乐场人头涌涌,旅客亦较豪爽,他相信与政府及业界推出酒店及车船票买一送一优惠吸客有关。
香港旅游促进会总干事、港澳直通巴士协会副秘书长崔定邦,在同一节目就说,港澳两地不存在抢客,是优势互补。又指,以他服务的跨境直通巴士为例,周一(23日)来往香港与澳门的班次绝大部分爆满,反映两地人流交往频繁,回复得相当快。
崔定邦又说,由于内地很多人在今年回乡过年,目前内地来港旅客较少是无可避免,但他相信在政府推出宣传香港的活动,预料2、3月过后,不论内地或海外来港的旅客会迅速上升。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5.研究报告:美军工业未准备好与中共旷日持久战
华府知名智囊机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指乌克兰战争暴露了美国军工业有众多问题,这会导致美军与中共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事时可能会后劲不继。
综合《华尔街日报》及其他美媒报道,自去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美国已经承诺向乌克兰提供超过27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和用品,从头盔到装甲车式式俱备。美国提供的军备被认为有助于乌克兰军队在这场二战以来欧洲最大的陆地战争之中抵御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入侵。
但根据这项研究,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也暴露了美国面临的一些问题,因为武器库存降到了低水平,而国防公司没有能力迅速补充这些武器。
撰写报道CSIS高级副总裁琼斯(Seth
Jones)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指出:「底线是,根据我的判断,(美国)国防工业基地没有为现在的安全环境做好准备。」他补充说,现在的工业正在以一种「更适合和平时期环境」的方式运作。
琼斯透露,这项研究搜集高级军事、国防、国会、工业和其他政府官员的意见;结果表明,在印度-太平洋地区与中国的潜在冲突中,美国军队将迅速耗尽弹药。
《华尔街日报》引述琼斯表示:「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弹药储备,你将需要在中国-台湾海峡发生的那种情况下,你如何有效地进行威慑?」
在过去20多年里,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其他地方参与战争,但大多只属部队密集型战事,而乌克兰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常规战争,更依赖于重型武器装备。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与中国的潜在冲突将不同于在乌克兰发生的陆地战争,但美国武器储备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
根据研究结果,工业基础的问题,部分是由过时的军事合同程序和迟缓的官僚机构造成的,现在正影响到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建立可信的威慑力量或在军事冲突中与中国对峙的能力。
该报告说:「这些不足将使美国极难维持一场旷日持久的冲突。」「它们还突出表明,美国的国防工业基地缺乏足够的增援能力来应对一场重大战争。」
乌克兰人对武器装备的消耗速度很快就显示出美国工业基地在台湾问题的长期冲突中可能面临的挑战。研究报告说,例如,自去年8月以来送往乌克兰的标枪肩扛式导弹的数量,根据2022财年的生产速度,相当于大约7年的产量。
研究报告说,向基辅提供的防空「毒刺」系统的数量与过去20年向国外出口的系统数量大致相同。同时,华盛顿向乌克兰提供的100多万发155毫米弹药使美国军方自己的供应缩水,研究报告说,这些弹药现在已供不应求。
研究报告称,标枪系统、榴弹炮和反炮兵雷达的库存也都被认为偏低。
研究报告说,像「鱼叉」海岸防御系统这样被视为台湾防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库存量被认为属于「持平」,但目前的库存可能不足以用于战时。
该研究报告说:「工业动员的历史表明,国防工业基地将需要数年时间来生产和交付足够数量的关键武器系统和弹药,并对已经用完的库存进行资本重组。」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6.《时代》:就中国国企暗助俄罗斯侵乌 拜登政府与北京对质
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引述消息人士透露,拜登政府近日向中国政府对质,提出证据表明有中国国有企业正在为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提供援助,这次对质的目的是要确定中国政府对相关国企活动是否知情。
《时代》引述匿名人士指出,中国国企暗助俄方的支持「包括非致命性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涉及「没有完全规避美国及其盟国在俄罗斯军队入侵乌克兰后实施的制裁措施」。
报道又引述消息人士指出,这种趋势令人担忧,美国官员已向中方提出此事,并警告为战争提供物质支持的影响,但他们拒绝提供这些接触的细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避免在战争中批评俄罗斯,但也提出要在和平谈判中发挥作用,并反对在冲突中使用核武器。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位女发言人拒绝就报道向《时代》发表评论,中央情报局亦拒绝置评。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没有回覆两封寻求评论的电子邮件。
报道引述不具名美方官员指出,他们同意俄中关系现在「极为密切」,中国在支持俄罗斯方面所做的事情比以前更多。
俄罗斯和中国在俄乌战前宣布建立「上不封顶」战略伙伴关系,美国官员认为,中国最初打算向俄罗斯出售致命武器,供其在战场上使用。但这些人说,美方认为中方已经退缩,并认为中国在帮助普京的入侵方面并没有尽其所能。
美国之音上周曾引述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说,上周二(17日),美国国防部负责中国事务的副助理部长查斯(Michael
Chase)与中国中央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宋延超进行了交谈。这次对话为时两小时。
该军方会谈是在美国正在密切关注中国对俄罗斯安全援助请求的任何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位美国官员注意到了关于俄罗斯运输机多次访问中国的报道。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7.事实查核 | 中国外交部称美国从叙利亚「偷石油」?
作者:林涛
一分钟完读
上周二(1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再次指责美国在叙利亚「非法掠夺」石油是「强盗行为」,在过去6个月中,中国外交部在例行发布会上至少五次作出类似指控。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发现,中国外交部的指控证据源于叙利亚政府官方媒体,但原始报道中并未提供切实的「偷油」证据。
目前,叙利亚东北部为反政府武装组织「叙利亚民主力量」占领区,位于大马士革的叙利亚政府对该地区没有控制权,美国在该地区确实有石油开采行为,亦引起了不少争议。然而,中国外交部的指控没有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仅基于支持叙利亚政府的单方面立场发言,属于误导信息。
深度分析:
中国外交部网站显示,在上周二的例行记者会上,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时引述叙利亚国家通讯社报道,称美国的「非法驻军」用53辆油罐车在叙利亚东北部哈塞克省「盗运石油资源」,运往伊拉克北部地区。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回应,称美军行为是「非法掠夺」、「强盗行为」,并指责美国正在加剧叙利亚的人道主义灾难。
在过去的六个月中,中国外交部曾至少五次指控美国在叙利亚「偷油」,每次均由参会的某一中国媒体引述叙利亚国家通讯社当时的报道提问,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赵立坚都曾以强硬的语气谴责美国在叙利亚「偷窃」、「掠夺」、「盗抢」石油资源。
经亚洲事实查核实验室溯源分析,央视记者引述、汪文斌回应的这条消息来源于叙利亚国家通讯社(SANA)于14日的短报道,该报道引述匿名当地信源,指控美军用53辆油罐车偷盗石油,但并未提供更多详细证据,报道的配图为一张油罐车行进的照片,但没有标注照片来源和内容解释。
而此前中国外交部的几次回应中,均引述了叙利亚国家通讯社的报道,
几次事件非常相似,内容同为匿名信源指控,并无更多证据信息,例如照片拍摄的具体地点,该通讯社对「美国偷油」报道中配发的新闻图片有时会重复使用,图中出现的油罐车的外型也不同。
事实上,据媒体报道,美国企业在叙利亚东北部确实存在石油开采的活动。东北部石油问题在过去几年中成为叙利亚危机的焦点问题,对于美国在当地的资源开采行动,叙利亚、美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家持不同立场,对事实表述大相径庭。
目前,叙利亚东北部为反政府武装组织「叙利亚民主力量」占领区,位于大马士革的叙利亚政府对该地区没有控制权。2020年,一家低调的美国油企Delta
Crescent
Energy与反政府力量签订了对当地原油的开采合同。据美国媒体Politico此前的报道,美国国务院并未披露过多细节,报道引述匿名信源表示,该开采活动受控制该区域的「叙利亚民主力量」和美国政府的保护。时任特朗普政府国务卿的蓬佩奥(Michael
Pompeo)也曾在国会听证中公开表示美国政府对开发叙利亚石油的支持,并提及相关石油交易已在进行中。
然而,协议受到叙利亚政府的强烈批评,「偷窃」一说自此开始。支持叙利亚政府一方的俄罗斯、伊朗和中国等国家也随即就此事指责美国。因此,许多中国、伊朗媒体也在报道这一事件中,采用叙利亚方面的立场,使用同样「偷窃」、「掠夺」的词汇描述美国的行为。
在美国,该石油开采协议在2020年签订后,多家国际和美国国内媒体、智库等对其进行了报道,亦有媒体和评论表达了对该政策的不满。CNN等媒体的报道称该协议为秘密签订,并指出该油企有政治和军方背景。
有消息显示,该公司的开采行为目前或已停止。2021年,Delta Crescent
Energy的开采许可过期,曾有报道称拜登政府将不再继续支持该项操作。 2022年11月,Esquire发表的一篇报道中,披露了大量Delta
Crescent获得该项合同的的经过,以及该公司与拜登政府执政后遇到的困境。目前,对于美国军方或私营企业在叙利亚的活动公开报道不多,但2021年,曾经批准Delta
Crescent的采油合同,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进一步允许在叙利亚进行支持「非盈利」目的的投资活动,其中就包括石油工业。
【查核结论】
美国军队在叙利亚东北部开采石油的行为确有其事,报道显示美国一油企与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的协议曾得到上一届美国政府的支持,在美国国内、国际上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然而,中国外交部对美国军队在叙利亚「偷窃石油」、「强盗行径」一说,是依据单一信息源,基于支持叙利亚政府的立场所做出的指控。该指控故意忽略了叙利亚石油争端的复杂事实背景,是误导信息。
叙利亚苦战已久,长达十一年的内战冲突中,美国、俄罗斯、土耳其、伊朗、阿拉伯各国等多方势力介入,其背后的军事、政治、和经济错综复杂。战争冲突中的信息通常带有单方的立场和利益倾向,要想了解事实全貌,还需多方兼听,理性判断。
8.【香港法庭】黄之锋狱中寄贺语关心他的人「身壮力健,万事如意」
因「民主派初选案」而正被还押的前香港众志秘书长黄之锋,至今已入狱超过两年。最近他从狱中寄出新年贺卡,祝各位关心他的市民「身壮力健,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他亦透露自己每日有做运动保暖。而他的友人则表示,黄之锋过去多宗官司的费用支付迫在眉睫,面临资源危机。
「黄之锋」Facebook专页周二(24日)上载了一张黄之锋在1月1日写的贺卡,上面印有「新年进步
平安顺心」8个大字。上款为「一直关心嘅大家」,黄之锋称「不经不觉,已经没有跟大家见面26个月」,又指虽然被围墙分隔,但很多谢市民在他生日及不同节日送上祝福,以至来信关心,只要有写回邮地址的信,他都会回覆。
黄之锋表示,「面对种种不确定是对心志的锻炼,但更感受到仍同行、收到实质支持与鼓励的可贵,收信与听电台都很实然地觉得拉近了与外间的距离」。
而在早前天气转凉至寒冷期间,黄之锋透露每日做运动,令身体变得较温暖,又指最近「私饭」菜单每周有一晚食枝竹羊腩。他坦言,庆幸自己能够保持身心健康,感恩他依然感受到自己并非独自一人面对今年的判刑,希望待到重逢那时能精精神神见到大家。
最后,他提到有观看元旦叱吒乐坛颁奖礼,并引述林家谦的歌曲《边一个发明了encore》其中一句歌词「沿途将一切逆流转化能量」勉励大家,并祝大家新一年「身壮力健,心想事成,万事如意……一起保重」。
帖文刊出约7小时后,已有超过180个网民留言鼓励,写上「愿你身体健康、平安喜乐、保持温度、保重」、「愿平安,新年快乐」、「感谢你为香港人的付出」、「香港人不会忘记!珍重!时间永远站在你们年青人一边,从无例外!」等字句。
黄之锋近年因为多宗案件入狱,包括2019年6月21日包围湾仔警察总部案,被判监13.5个月;2020年六四维园案,被判监10个月。虽然目前已经服刑完毕,但又因为民主派初选案「串谋颠覆国家政权罪」而被还押。
协助黄之锋管理社交平台的朋友表示,「之锋过去多宗官司的费用支付迫在眉睫,面临资源危机」,他们将黄之锋在狱中的亲笔手书,制成贺年咭,希望送赠一直支持之锋的朋友。黄之锋的三组字句,分别是「同在一起
初心犹在」、「约定再见 静候转机」、「我爱香港 心系家乡」,饱含他的信念和对香港人的感谢。
黄之锋近年面临的案件而涉及的司法程序负担,包括司法覆核区议会选举DQ败诉;司法覆核警方搜查手机败诉;2019年包围警总被控非法集结;2019年被控违反蒙面法;2020年六四集会被控未经批准集结;2021年初选案被控串谋颠覆国家政权;2022年被控藐视法庭。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9.【梁京评论】虎兔相逢大梦归
今年春节,有人想到了《红楼梦》写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我相信,想到这首诗的人并非是对「红学」或《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突然有了兴趣,而是这一次虎年和兔年的交替,令这首诗在当下的中国,不免触发了不一般的感触和感慨。
可以这么说,自中共建政以来的所有春节中,今年恐怕是举国上下感到惶恐不安的人口比例最大的一年,也就是说,不论地位高低,也不论贫富,几乎所有人都有了大难临头之感。毛泽东时代也曾有几个大灾年和凶年,但中共的宣传机器一直都很有效,让不少死到临头的人,都完全没有预感。
这个兔年还要死多少人?会不会轮到自己或家人?经济灾难将以甚么方式落到自己头上,或落到家人头上。这是春节长假中所有人头脑中都在盘旋的问题。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中共的权贵们,包括二十大升了大官的人,还有那些二十年来仗势欺人,在网上打压对中共的批评意见的大小网红们,都甩不掉对前景的恐惧。他们明白,这一次的乱局,是有可能把所有人都搭进去的灾难,就如同历史上重覆多次的改朝换代那样。
过去二十年,「中国梦」的想像和内在逻辑经历了值得深思的流变。毛泽东的「中国梦」曾一度成功地让不少人接受了为集体和国家甘愿牺牲自己的道理。到了改革开放,这个道理还能继续吗?市场经济的引入,迅速地带来财富,每个人都看得到,感觉到,「中国梦」与个人机会的增加,与国家地位以及公共福利的增加联系起来了。我还记得,习近平当上总书记时说过,他要让每个人都能「出彩」。他说的不是实话,但只要个人财富的机会还在增加,没有人在意他究竟怎么想。
后来越来越多人都明白了,他的中国梦其实是个皇帝梦。但很多人并不在意,只要自己还有机会,只要这只大船不沈,(而很多人认为这完全不可能),做皇帝梦也并非不可。况且,你又能奈之如何呢?连洋大人们都不得不放下身段来逢迎他,希望从中国这个经济巨人的崛起中分得一杯羹。
不过,去年以来,尤其是中共二十大召开以来,形势可以说是急转直下,习近平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一下子把二十多年形成的经济能力毁掉了。这怎么可能呢?如此庞大而有韧性的现代中国经济,怎么一下子就抛锚了,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重新启动,并不像许多人原来想像的那么容易。应该说,要把中国经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放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几乎是所有对中国经济不利的因素,都被习近平一人整合起来了。这也算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发生,意味著所有人的中国梦,从习近平的帝王梦,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梦,还有众多官员安享晚年的退休梦,都可能在这个兔年遭遇到毁灭性的冲击。对整个世界来说,这样一个局面的出现是不可思议,因而是十分危险的。国际观察家认为,中国经济可能会减速甚至是衰退,但不会崩盘。但他们可能难以设想的是,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习近平,其实并没有为今天严峻的局面做好准备,而中共的整个系统在他亲自指挥和积极斗争之下,已经没有能力对系统性经济灾难,做出有效的反应。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10.【声如洪锺】印度人口势超中国,经济称霸世界无望
国家统计局周二(十七日)公布中国2022年的人口数据,按年减少85万人,这是自1961年以来、逾半世纪首度录得人口萎缩,为中国的人口红利敲起警号。与此同时,彭博新闻引述人口统计独立组织「世界人口评论」(WPR)的统计,截至1月18日,印度人口已攀升至14.23亿;研究平台「Macrotrends」则预测,印度人口已达14.28亿,这代表印度人口或早已超越中国,成为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人口下降是比经济增长放缓更严重的问题!这不仅约束中国劳动生产力,更代表中国内需市场增长有限。内地评论员「智升科博士」警告,中国人口负增长不仅代表中国将迈入漫长的人口下降阶段,对中国民众的心理影响,也不仅止于劳动生产力。文章直言,人口快速下降之下,中国人面临的首要危机就是不再需要那么多房子,高空屋率若导致价跌,或将让10年后步入职场的青年不须再面对高房价的压力,不过,高铁、陆桥跟机场等基础设施过剩或使用率偏低也恐伴随而来。
主持:锺剑华、曹嘉超
(以上评论纯属主持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完)
===========================================================================
本台网址:http://www.rfa.org/cantonese
社交媒体:
Facebook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cantonese.rfa
Twitter
推特:https://twitter.com/Rfacantonese
Google+:https://plus.google.com/+CantoneseRFA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user/cantoneseRFA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rfacantonese
自由亚洲粤语节目的广播频率介乎於短波波段20至23之间。广播时间∶(北京时间)晚
上10时至11时。敬请调校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