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启读者,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 | RFA Cantonese
网址:http://www.rfa.org/cantonese <http://www.rfa.org/cantonese>
社交媒体:
Facebook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cantonese.rfa
<https://www.facebook.com/cantonese.rfa>
Twitter
推特:https://twitter.com/Rfacantonese <https://twitter.com/Rfacantonese>
Google+:https://plus.google.com/+CantoneseRFA
<https://plus.google.com/+CantoneseRFA>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user/cantoneseRFA
<http://www.youtube.com/user/cantoneseRFA>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rfacantonese
<https://soundcloud.com/rfacantonese>
自由亚洲粤语节目的广播频率介乎於短波波段20至23之间。广播时间∶(北京时间)晚上10时至11时。敬请调校收听。
================================================================================================================
2021年1月23日
1.【武汉封城一周年】疫情压下来的声音 挑战官方威权的人物
过去一年发生在湖北省武汉的事,中国官媒《新京报》如此概括:「作为决胜之地,武汉的防疫成效直接决定了中国防疫大局。而由武汉开始的抗疫模式,也为世界诸多国家所借鉴。」官媒扬言要向武汉人致敬,笔下的武汉,却是国家一盘大棋中获得的胜著;九省通衢解封,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的成果。一年前,新冠肺炎风眼中的武汉,人烟杳然,街道巷弄一片死寂,揭发和承受疫情压力的每个名字,只能记录下来,避过随年月消逝。
「吹哨人」哨不再响
李文亮和艾芬,揭露武汉爆发新冠疫情,是官方不断试图抹去的名字。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早于2019年12月在通讯群组发出,怀疑发现类似SARS的新病毒,提醒医生和实习同学小心,在疫情爆发初期,揭露情况的所谓「吹哨人」,正因为他向社会提出防控警告,当地派出所却因他「在互联网发布不实言论」,要求李文亮签署训诫书,「训诫」他如果不听从劝告和悔改,「继续从事违法活动,将会受到法律制裁」。结果,李文亮在救治病人期间,感染新冠病毒,武汉决定封城之际,他已是重症病人,最后病逝,得年34岁。李文亮遗孀和两名孩子,只能回老家生活,其父母仍未能走出悲伤,在党国的威逼下,无泪也无言。
李文亮的同事艾芬,时任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同样因率先向外提出病毒警告,遭官方大加打压,她工作的医院党委要求她噤声,不可接受「自媒体」采访和发表文章。艾芬2020年也因右眼遭误诊导致失明,无法工作。艾芬面对中共维稳,仍然坚持要将真相「到处说」。
羁留间无力的嚎声
坚持揭露真相的还有公民记者张展。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期间,曾任律师的张展以公民记者的身份,在武汉采访疫情,将所拍摄的武汉街道景况、医院和社区的短片上载到互联网,当局指张展「发布虚假信息」。5月,张展在武汉一间宾馆遭警方带走,转到上海刑事拘留。羁押期间,张展绝食抗争历7个月,在插着鼻喉、轮椅出庭应讯,最终被控「寻衅滋事罪」,判囚4年。
张展案全球触目,英国、美国、德国和加拿大等14国联署,要求北京立刻释放张展,然而张展的名字在国际响亮,在中共铁拳下却虚弱无声,其馀报道武汉疫情的公民律师如陈秋实、李泽华和方斌的声音不在话下,同样因揭露国情被捕,据报仍受中共监控。
笔杆化作传声筒
武汉封城,有人竭力发声,有人化笔为剑,以文字记录封城状况,震撼人心,说的是前湖北作家协会主席方方。本名汪芳的方方,2020年初湖北省武汉爆发疫情期间,在微博记录武汉封城时生活点滴和时事观察,其后写成《武汉日记》,在欧美出版,日记其后饱受受中国官媒批评,指方方用心歹毒,「抹黑中国形象」,网民病斥她为「汉奸」、「洋奴」和「卖国贼」。然而,方方在欧美出版《武汉日记》前,在国内却是「作家的良心」。武汉解封那刻,方方犹记起感到的不是坐困悲愁日久的所谓「自由」。
李文亮、艾芬、张展、陈秋实、方方……都是武汉封城期间听过的名字,至于张海、张毅这些名字,都是普通的市民,他们的声音听来微弱,但经历同样教人记住。
无数个张海与张毅
张海于疫情期间失去了父亲。他接受《美国之音》访问时说,父亲2020年1月到武汉的一家医院治疗腿部骨折,没想到在院内感染新冠病毒,15天后辞世。张海认为,如果疫情爆发初期,「政府没有刻意隐瞒、淡化疫情,父亲就可能避免去医院」,或不至于染病身亡。父亲由骨折到最终染疫身亡,对张海来说是政府隐瞒疫情的不幸,人殁西去,他只好向当局追究责任。
张海打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期间不断收到当局滋扰,开了6个微博帐号,6个全被封、微信遭监控、电话被监听,官方趁封城周年之际,严密监视一批像张海一样,诉冤的民众。
武汉市民张毅同样接受《美国之音》访问说道,「我们这一年就是活着,为活着而活着。太多的人间悲剧在武汉上演,我们听着也很伤感。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先活着吧,活着就能见证历史,看谁活到最后。」张毅受访后依然活着,还被当局以惯常处置异见人士的方式-带到外地旅游。
「防疫成功」的空白
武汉封城一周年,一线官媒如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都保持低调,没有《新京报》那样谈谈那些值得致敬的人,只有新华社于周五(22日)报道,中国首部抗疫题材纪录片「武汉日夜」当日全国上映,介绍创作过程及花絮,呈现「正能量」,《新京报》以社论形式谈及武汉封城,算是「站得够前」。可是,内容尽是「武汉模式」值得世界借镜的官方论调,也不难预料。
相较官媒,有中国网民贴出一年前的传媒报道及照片,讲述封城时自己的经历,防疫,有人肯定,有人质疑淡化疫情,在官媒看不见的,网络有仅存的空间载上封城周年纪念,只是可能要有点技巧。
武汉封城一周年,值得留住的是武汉如何从疫情初期爆发地,故事如何遭叙述为抗疫「英雄城市」。当中的关键时刻、细节,不知不觉略去,只留下一片空白。亡者无声,生者欲发声提醒公众,却是如鲠在喉,封城一周年,记下发声者的经历,令声音不至遗忘。
2.【佐敦封区】港府首引防疫规例封区强制检测 黄锦星:有街区9成污水样本对病毒呈阳性
新冠疫情蔓延,香港政府周六(23日)清晨4时首度引用《预防及控制疾病规例》第599J章,围封佐敦4街的社区,即东起吴松街、南至南京街、西到炮台街、北至甘肃街形成的小型社区,规定「围封区」内人士,须留在住所,按政府安排接受强制检测。要检疫的人士期间须要在住处等候,至区内所有人士完成检测,检测结果亦大致确定,方可离开住处,政府冀于48小时内完成行动。截至周六下午,已有3000人完成检测。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下午在食物及衞生局长陈肇始与民政事务局长徐英伟,以及警员陪同下,到「受限区域」视察。
另外,衞生防护中心公布周六新增81宗确诊个案,78宗为本地感染。
林郑区内视察 不排除再作社区强制检测
林郑月娥向记者交代安排时指,政府2020年12月修订《预防及控制疾病规例》第599J章,赋权限制市民活动,配合防疫工作。她指,援引「599J」时,要考虑确诊个案和个案间的关连程度、楼宇状况、以及检视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因之而来的传播风险。林郑月娥又提到,在楼宇污水发现病毒样本,有助发现确诊个案。她又指,每日只可做大约20多个污水检测样本,现在集中在区内检测。
林郑月娥认为这次围封行动「没有扰民」,如果有需要用上限制或强制手段防疫,政府会考虑再实施。她又指,会围封行动须要保密,避免居民离开,但在行动前6、7小时封区消息广传,如有下次,会研究是否当有风声传出公布,并透露行动细节,让居民安心。林郑月娥续指,「没有百分之百做到滴水不漏」,难免有居民在公告前离开该区。
食物及衞生局局长陈肇始联同环境局局长黄锦星,以及民政事务局长徐英伟周六早会见记者交代强制检疫规定时指,不排除展开第二次「受限区域」检测,但不一定再封区。环境局局长黄锦星表示,「受限区域」涉及16个街区,在有检测的街区内,9成污水样本对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陈肇始表示,该区自本月1日起录得160多宗确诊个案、涉及50多幢大厦,而且「受限区域」内部分大厦的污水样本对病毒呈阳性的比例,较范围外大厦的污水样本高,希望可尽快找出阳性个案。
冀行动周一早完成 区内市民如常上班
政府围封佐敦4街形成的小型社区,动员多个部门超过3000人,大约1万人受影响,当局于围封区域内,设立临时采样站,要求须检疫人士于周六午夜前接受检测,须检疫人士会分批到采样站接受核酸测试,由专人以咽喉和鼻腔合并拭子采样。另外,政府会为行动不便人士和长者,包括区内安老院院友安排上门采样,或安排他们自行采集并递交深喉唾液样本。当局期望下周一(25日)早上6时前完成行动,希望市民可在周一如常上班。
行动结束时,政府会另行公布。政府呼吁如有雇员因防疫规例未能上班,雇主可酌情处理,可要扣减员工的薪金和福利。政府又公告,过去14天曾在这区逗留超过两小时的人士,亦须检测。
多间传媒在公告生效时,正在围封范围内采访,当局指所有记者要接受强制检测。
香港电台报道,政府公布围封佐敦小型社区行动后,清晨陆续有居民落楼,排队到由帐篷搭建的检测站,接受病毒检测,区内人士登记身分证后可接受检测,然后再向职员申报住址及电话,以领取手带以作识别。职员亦穿上全副防护装备协助居民,另外政府亦为居民准备食物和清洁用品,居民获发杯面、罐头、面包及口罩等。报道指,有市民用大约1小时完成整个程序。
另外,47岁男子今早在南京街与上海街交界的「受限区域」附近,怀疑因检疫安排,涉嫌袭警被捕。警方指,该名男子早上9时许,试图进入围封区域返回住所,期间一名警员向他讲述检疫安排,该名男子得悉后,情绪激动,袭击有关警员,警员受伤,需送往广华医院治理。
徐英伟表示,如居民有紧急需要,包括取药和饭,现场有政府人员支援,同时会上楼寻找须检测人士,现场亦有翻译协助少数族裔人士。当局亦安排为社区清洁,尤其是无业主立案法团、物业管理公司和居民组织的所谓「三无大厦」以及「劏房」。
3.印计划办28国联防会议 对友好国家售武 剑指中国印度洋扩张
中国近年加强布置在印度洋的军力,自在非洲吉布提设立军港,以至打击亚丁湾海盗,又在南海填海造地,修建跑道和军事设施,分析指解放军相当看重印度洋的战略位置。鉴于中国在印度洋逐步扩张,利害尤关的印度将于2月4日在第三大城市班加罗尔举行的印度航空展,邀请28国举行国防部长论坛,聚焦印度洋安全与合作问题。
印度传媒《出版报》(The
Print)周六(23日)引述国防消息人士透露,印度航空展将于2月3日到5日在班加罗尔举行,印度政府打算趁机邀请28国国防部长题为「强化印度洋的和平、安全与合作」的论坛,并向友好国家出售印度本土国防装备。新德里这次举动,直指中国的区域威胁。
《出版报》引述消息人士称,印度洋对印度具重要战略意义,印度将国家定位由「安全保障提供者」变成「首选安全夥伴」,希望藉举行论坛与会议,强化印度与印度洋地区相关国家的合作。
印度智库「维卡南达国际基金会」(Vivekananda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2017年发表的报告指,印度洋将在中国未来的战略思维中占很大比重。印度洋西临非洲,东方和北方是亚洲,东南则是澳洲,印度洋地区的石油产量占全球石油总量40%,刺激各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各大国逐鹿的战略重心。
印度陆军副司令塞尼(S. K.
Saini)2020年12月表示,印度在印度洋地缘政治居主导地位,加上新德里的经济实力,以及拥护法治和民主国际全球地位,在促进印度洋和平与稳定方面,角色吃重。
《出版报》引述另一名消息人士指,印度拥有快速巡逻艇,以及有「印版爱国者导弹」之称的「天空」导弹防御系统,印度计划向印度洋国家和非洲国家出口,令友好国家增强军事上筹码,应对威胁印度洋势力均衡的力量,包括中国。
4.美首位黑人国防部长 4星上将奥斯汀:中国仍是美国最大威胁
美国总统拜登上场,内阁各个要务陆续明朗,前总统奥巴马时期担任副国务卿的布林肯(Tony Blinken)和前联邦储备局主席耶伦(Janet
Yellen),很大机会获参议院确认,分别出任国务卿和财长。华府于当地周五(22日)公布退役4星上将奥斯汀(Lloyd
Austin)出任国务部长,成为美国史上首为黑人担任此职,外界关注奥斯汀执掌下,对中国的军事举动。
美国参众两院分别投票通过新任国防部长奥斯汀的豁免案,原本退役军官接掌国防部须退役满7年,豁免案则免去这项规定。参议院提名案最后以93票赞成、4票反对通过,确认奥斯汀出掌五角大楼,统管290万美军和民兵。奥斯汀曾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陆军参谋长、驻伊拉克美军司令等要职,中东经验丰富,但外界质疑他对印太地区,特别是应对中国的经验。奥斯汀表示未来国防部会利用人工智能,在网络战场和太空,「让中国军备处于危险之中。」
前副国防部长哈姆尔(John
Hamre)对《华盛顿邮报》表示,奥巴马时代的「重返亚太」与特朗普勾勒的「印太战略」中美角力,未来将继续成为华府战略重心,拜登政府上场不会有大变动。
67岁的奥斯汀早前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的提名听证会上,被问及台湾议题时曾表示,美方会竭尽所能,确保中国不会作入侵台湾的决定。他又指,美国多年来对台湾的支持「坚若磐石」,获得跨党派支持,他上任后会确保美方恪守承诺,支持台湾拥有自我防卫能力。
在台湾问题上,奥斯汀被问到美国是否应维持,足以阻止中国入侵台湾的能力时,奥斯汀称不回答假设问题,但称作为国防部长,职责是向总统提出可行的选项,确保能保护自身利益并自我捍卫,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一,就是确保台湾,保障台湾拥有自我防卫能力是美国的承诺,他会致力履行这项承诺。奥斯汀又指,将透过发展新概念与能力强化和平与稳定,以加强美国在区域的威吓力。
奥斯汀在答覆质询又指,拜登曾多次表示,本著美中「三个公报」(即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台湾关系法》与「六项保证」的长期承诺,美国对台湾必须维持坚定、有原则且跨党派的支持。
战略上,奥斯汀表示会将重心放在亚洲,特别是中国。他指中国是美国未来最重大挑战,因为俄罗斯的威胁有所下降,但中国正在上升。奥斯汀直指,「不容许中国在军事力量上超越美国。」
奥斯汀甫上出,即要处理公平分配新冠病毒疫苗的工作;国际上主力撤离派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军亦要修补与多国的关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