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每日新闻信件*******************
******如有新闻报料或有与新闻信件有关的疑问请电邮至cnews(a)rfa.org******
******************************************************************
===========================================================================
2022年5月17日
1.美媒曝光新疆疏附县维吾尔人百分之四入狱 成全球最高监禁率地区
《美联社》获得并部分核实了一份新疆疏附县数据文件,每25人中就有1人被以「恐怖主义」罪名关押,成为已知的全球甚至有史以来最高监禁率地区。专家指出这是一份中共针对维吾尔人种族灭绝的新罪证。
近年,中共当局以「反恐为名」将大量维吾尔人关入集中营以及进行种族灭绝。
《美联社》援引一份泄露文件数据,披露在新疆南部的疏附县(Konasheher),有1万多人被以「恐怖主义」相关的罪名关押在监狱中。
该县的人口大约为26.7万人,这意味着25人中就有1人入狱,是已知的全球最高监禁率。
事实上,该名单不包括具有典型刑事指控的人,例如杀人或盗窃。相反,它侧重于与「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或传统上用来对付持不同政见者的模糊指控相关的罪行,例如「寻衅滋事」。这也意味着被监禁的真实人数会更高。
泄露文件显示,这些被以「恐怖主义」罪名关押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也不分长幼和性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维吾尔人」。其刑期为2至25年,平均刑期为9年。
据流亡海外维吾尔人的说法,名单上的人大多是在2017年被捕,但他们的刑期很长,以至于绝大多数人目前仍处系狱状态。
《美联社》获得并部分验证的这份名单,也是迄今为止曝光的被监禁维吾尔人最大、最详尽的名单,是新疆学者斌吉恩(Gene
Bunin)从一位自称汉人的匿名人士处获得,这位汉人反对中共当局在新疆的镇压政策。
专家表示,这清楚地表明,被关押者仅仅因为是维吾尔人而成为拘禁目标。名单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中共对维吾尔人监禁规模之大。
研究新疆大规模监禁系统的专家白道仁(Darren
Byler)表示,这是史上最高入狱率,大多数逮捕都是任意和非法的,从没有在其他任何地方,看到整个一个地区的所有人都被视为恐怖分子,中共正在试图重建国家叙事。
但中共当局强烈否认这一结论,新疆地区政府的新闻发言人阿那衣提(Elijan
Anayat)辩称:「判决是依法执行的,我们不会针对特定地区、民族或宗教,更不会针对维吾尔人;我们不会冤枉好的,也不会释放坏人」。
目前流亡瑞典,上周日(15日)获颁德国纽伦堡「国际人权奖」的新疆集中营吹哨人沙依拉古丽(Sayragul Sauytbay)告诉本台,作为亲历者,她能够证明这份泄露数据的真实性。
沙依拉古丽说:作为一个证人,我也能证明这一点。因此,我一直强调被关押的人数,已经超出目前国际社会报导的数字。
世维会发言人迪里夏提也就此接受本台采访,他表示,曝光的疏附县入狱高比例在新疆当地是一种常态,这份详实名单成为又一中共对维吾尔人整体民族进行种族灭绝的佐证。关键是,国际社会不能只是发谴责声音,而是要对中国政府进行实质制裁。
迪里夏提说:美联社所曝光的这个数据库,这个比例在当地是非常普遍的常态现象,再次反映了中国针对维吾尔的反人类迫害和种族灭绝,它是锁定了整个民族,不分男女老少。期待国际社会不能只是发出一个强烈的谴责,因为中国已经习惯了这种谴责的应对,没有强制性的措施,只是谴责,对中国来说是无动于衷的,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中国进行全方位制裁。
迪里夏提也特别敦促联合国人权高专专员巴切莱特(Michelle Bachelet )就此发声,以及要求其立即公布一份逾期未公开的人权报告。
迪里夏提说:在如此令人震惊的消息曝光的前提下,至今我们没有看到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高级专员做出任何形式的反应、谴责,人权高级专员应该高度的意识到:不能再沉默,不能再任由中国政府的摆布了。应该立刻公布联合国人权理会所撰写的这个关于当地局势的报告。
上周五(13日),世维会及其他20多个人权组织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所在的日内瓦举行抗议活动,要求巴切莱特不要再拖延公开新疆报告,并在她拟于5月访问新疆之前,向流亡海外的新疆集中营幸存者、维吾尔人、藏人和香港人权团体咨询。迪里夏提强调,《美联社》曝光的这份数据加大了他们对巴切莱特提出诉求的急迫性。
记者:吴亦桐/程文 责编:马立克 网编:苏旋
2.【铁腕清零】防疫初期老人接种疫苗率偏低 分析指政府犯连串错误陷困局
随着中国的「动态清零」变得更加严厉,在经济上也更具破坏性,中国多次表示,若不采取严苛抗疫措施,会有数以百万计的老人死亡。但彭博社周二(17日)发文质疑,在国产疫苗供应充足、政府开动强大国家机器防疫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60岁以上的老人在疫苗上市一年多后仍未接种疫苗。报道引述专家指出,中国犯下连串错误,包括开发疫苗初期并没有明显关注对老年人的影响,在首波「清零」后也没有把握时机为长者接种疫苗,反而只着重为年轻人打针。
彭博社引述中国国家卫健委于上周五(13日)公布的数据指出,约有2.16亿60岁及以上的中国人已经完全接种疫苗,几乎占该年龄组的82%。还有1.64亿人已经接受了第三针「加强剂」。但是年龄越大群组,接种率就越差,中国官员在3月份说,只有大约50%的80岁及以上的人已经接种了疫苗。
该报道又指,中国不愿意强迫最容易受到Omicron不良后果影响的年龄群组接种疫苗,并认为这现象「十分不寻常」。报道指出,中国当局严格执行大规模封锁和测试,以及对学生和国有企业员工施加压力以接种疫苗,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政府当初在推行长者接种疫苗方面并不「积极」。中国实施强制政策并不算罕见,比如它实行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直到2016年才废除。
彭博社认为,中国现在正为这个「薄弱环节」付出代价,即使中国经济受到严重干扰,中国政府仍然要坚持「清零目标」。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社会学教授王丰对彭博说:中国在过去两年中真的错过了一个机会。
他曾对中国的人口变化进行过研究。 「在大多数其他国家,他们从老年人开始,他们优先为老年人接种疫苗。只有在中国,才会把精力放在为年轻人接种疫苗上。」
据指出,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疫苗开发过程的开始。中国开发的针剂在临床试验阶段并没有明显关注对老年人的影响。这意味着对老年人(其中一些人有复杂的健康状况)的疗效和副作用风险的了解相对较少,并导致官员对潜在的健康风险的担忧,据王丰说,一些医生积极劝告有其他疾病的老人不要打针。
另据指出,中国早期成功「清零」也导致缺乏中国政府没有把握关键窗口期去为老人接种疫苗。在武汉成功「清零」后,官员在2020年的大部份时间和去年上半年基本上没有新个案。中国政府当时以为,缺乏明确和可见的威胁意味着为老年人接种疫苗并不是当务之急。老年人一般不用工作,不用学校,也较少逛商场等公共场所。
彭博亦引述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副教授陈希表示,尽管政府控制着信息,中国的互联网也是封闭的,但这个国家和它的老人也不能幸免于反疫苗的宣传,这种宣传使疫苗在欧美的推广受到阻碍。
当中国爆发具有高度传染性的Omicron疫情时,中国老年人接种率偏低的影响开始变得明显。在同样实施「清零」防疫的香港,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最终占了大多数的死亡人数。在上海,也是如此,上海当局声称部份地区实现「社会面清零」,但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占了死亡的大部份。
记者/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3.【疫下健康】香港疫情下八成护老者出现抑郁 机构建议加强地区支援及基层医疗
香港疫情下累计死亡个案有近万宗,当中逾9成为60岁以上长者。有机构调查显示,逾8成护老者疫下出现抑郁的情况,当中近1成更曾想自残或寻死。机构建议加强地区支援及基层医疗,强化疫后的心灵支援服务,以为第6波疫情作准备。
香港第5波疫情已累积确诊近120万宗,逾9000人死亡。港府数据显示,约55%死亡个案来自安老院及残疾人士院舍,超过95%死亡个案为60岁或以上长者。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周二(17日)举行记者会,公布「护老者疫下困境与压力」调查结果。服务处为了解护老者在疫情下所面对的困难及所需支援,上月进行问卷调查,成功收集了287份问卷。
80%护老者疫下现抑郁
服务处企业拓展及研究部研究及倡导干事朱汉荣说,结果显示逾80%护老者疫下现抑郁,当中逾一半受访者出现中度或以上抑郁,近一成人更曾想自残或寻死。
朱汉荣说:究竟护老者在第5波疫情底下,精神状况如何?我们看到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者是出现中度至重度,接近一成经常出现自杀或自我伤害的念头,超过三分二,即67.6%的自评护老者的护老压力偏高,更发现年纪愈大、受教育程度愈低的护老者,愈容易因疫情消息出现恐慌情绪。
调查又发现,护老者面对5大困境,依次为对隔离机制的认识不足(53.3%)、欠缺正确医疗资讯(45.6%)、因照顾长者而减少个人生活选择(45.6%)、欠缺呈报机制的详细资讯(36.6%)、对病情的认识不足(33.4%),其中4项均与防疫及医疗资讯相关,反映护老者难以处理大量且不断变更的疫情资讯。
79岁护老者因照顾太太患抑郁 确诊后忧死亡
记者会上分享了两位护老者的经历,其中陈先生今年79岁,需照顾同龄患有认知障碍症的太太。他表示太太不懂何时需进食、食药及穿合适衣服,偶有幻觉,并曾走失,陈先生因照顾压力大而患上抑郁症。
3月中,两人的快速测试结果呈阳性,由于太太患有认知障碍症,陈先生对太太需同时服用认知障碍症药物,以及纾缓疫情征状的中药;隔离设施及有否足够人手照顾太太等事项感到担心。
陈先生说:现在没有(确诊),明天或后天,肯定有,迟早的问题,现在她(太太)的问题,怎么办?大多数都是长者,我仔细想想,开始很惊慌,「难道就这样离世?如果两个人一起(离世)比较好,如果只是走一个,一个没有走?怎么办?」会想这些事情。
强化地区支援网络及心灵辅导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建议强化地区支援网络,由港府部门统筹各地区组织,按当区染疫名单派送防疫物资及日常用品;增拨资源及人手予各区短期食物援助服务队等。
在善用基层医疗系统方面,服务处建议建立有效分流机制,由私家医生或诊所、地区康健中心、社区药房等基层医疗单位,治疗轻症患者及安排配送药物。同时,建议港府在安排治疗及隔离措施时,应优先照顾年长体弱患者的特别需要。
被问到会否担心第六波疫情来袭,以及有何应对措施。跃动晚年及社区照顾服务协调主任张燕琳说,现时较多服务由民间自发,除了生理或技术上的支援工作,亦希望强化护老者疫情期间或疫后的心灵辅导服务。
记者:董舒悦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
防止自杀求助热线: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2389 2222
生命热线:2382 0000
明爱向晴轩:18288
社会福利署:2343 2255
撒玛利亚会热线(多种语言):2896 0000
东华三院芷若园:18281
医管局精神健康专线:2466 7350
利民会:3512 2626
赛马会青少年情绪健康网上支援平台「Open噏」:http://www.openup.hk
4.【网络长城】因应「起底」情况仍然猖獗 港府或考虑「封锁」Telegram
香港「网络长城」的筑建持续。个人资料私隐专员钟丽玲周一(16日)在立法会一个委员会透露,因应新修订《私隐条例》将「起底刑事化」实施半年来「仍旧猖獗」,透露正考虑就屡次上载「起底」资料的平台设立黑名单,尤其针对是屡警告不改的海外平台。亲中港媒《星岛日报》引消息指,当局关注近年绝大部分的起底讯息,是来自市民常用的即时通讯软体Telegram,公署正研究「封锁」相关平台。
港府2021年10月实施新修订《私隐条例》,将「起底」行为刑事化,个人资料私隐专员钟丽玲周一(16日)在政制事务委员会会议表示,在去年10月8日至12月31日期间,向 12
个网上平台发出227份停止披露通知,要求移除1,111项「起底」讯息,当中约8成讯息已经移除。另公署去年12月至今年4月,分别就两宗涉干犯「起底」罪行进行拘捕行动,公署上周连同警方就另一案件进行联合拘捕行动,该案涉及有人在社交平台披露警务人员、70名立法会议员及其家人的个人资料。
钟丽玲指,打击「起底」讯息的困难主要在于海外平台,形容海外平台的「起底」行为猖獗,且讯息量庞大,但海外即时通讯软体提供者显得「不合作」。她称,公署会发出海外平台警告信,并向海外对口单位多次投诉,相关「起底」讯息未见移除,即使移除后其亦「周而复始」再三重现。相反,她形容本地平台是「百分百合作」,因公署会对不合作的本地平台作即时行动。
被问及针对打击海外平台的法例不足时,钟丽玲称,除了要求海外平台移除讯息外,新修订的《个人资料(私隐)条例》第66L条中亦赋予公署权力,停止或限制任何人接达相关平台上有关讯息发布所在的部分;以及要求主机服务提供者停止向相关平台提供服务,变相「封锁」整个平台。钟指出,对于屡劝不改的平台,公署会积极考虑「作相关进一步、果断行动」,并透露正考虑就屡次上载「起底」资料的平台设立黑名单。
亲中港媒《星岛日报》引消息指,公署所形容的「不合作的平台」正是为港人常用的海外即时通讯软体Telegram,并指出,公署已留意到香港自2019年起绝大部分「起底」讯息来自多个Telegram的群组,令Telegram成为当局特别注视目标。
记者:李若如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5.【规管法官】港司法机构18年来修订《法官行为指引》 比英国指引更具体
香港司法机构更新《法官行为指引》,包括新增法官日常使用社交媒体时应该格外审慎,以及不应直接回应传媒批评或匿名受访;在网上遇辱骂或遭「起底」时如何应对等。这是香港18年来首次修订指引,相比英国的相关指引,更具体列明法官的行为规范。
香港的《法官行为指引》自2004年首度发表以来首次更新,内容包括取消法官聆讯资格和表面偏颇的指引、处理涉及公众争议案件的一般原则、法庭内言行举止,以及在履行司法职能时,对诉讼各方和他人作出评论等方面的指引。
港司法指引:吁法官使用社交媒体要审慎
新修订的指引提到,法官私下用社交媒体不会引起非议,相反缺乏认识,会予人与社会脱节的观感,但法官应留意潜在风险,包括确保社交媒体内容不会不必要地公开,避免从中评论案件、法律议题等,将任何人或团体「加为朋友」、「赞好」
或「追踪」都应格外审慎,避免有关联系,削弱外界对法官公正的观感或破坏对司法机构信心。
网上被辱骂应避免直接回应 避免匿名受访
指引提及,就近年互联网出现的「起底」情况,网上亦有辱骂法官或针对法官的「起底」行为,若法官遇上这种情况,应避免直接回应,及如情况合适,应请示法院领导。
在应对传媒及公众批评时,法官应避免回应,不应于开庭处理其他事务时,加插对有关批评的意见。另外,若法官认为传媒报道失实,应请示法院领导,司法机构可发出新闻公报说明或采取行动。
另外,法官应避免向传媒发表意见,即使匿名亦然,面对传媒查询,应转交法院领导,法院领导一般会交由司法机构的新闻及公共关系组跟进。
指引又提到,案件审结后,法官不时会收到对聆讯结果不满的诉讼人及其他人的信件或信息,内容涉及对法官本身或其他法官所作判决的批评。法官不应与发出这些信件或信息的人在书信中争辩。强调「如不肯定是否需要回应,或这类信息不胜其扰,又或内容带有威胁成份,便应向法院领导报告,以便采取适当行动。」
香港《法官行为指引》 比英国更具体
记者翻查英国司法机构(Courts and tribunals judiciary)网站,根据《司法行为指引》(Guide to judicial
conduct),亦有为法官的行为作出指引,全份只有20页,当中的条文不及香港具体。英国当局在社交媒体部分,未有列出在网上辱骂法官、针对法官作出「起底」等情况,或遇评击如何应对等;亦未有指引列明使用社交媒体的动态。
2018年3月,英国当局就司法人员使用社交媒体方面有新的修订,提到虽然法官使用社交网络、部落客和Twitter等是个人选择,但使用时都要注意:包括不必要地发布过多的个人讯息;在使用社交网时应提高私隐设置等等。指引指出,虽然司法机构成员不是禁止发表评论,但不得表明自己是司法机构的成员,并必须避免表达个人意见,以免损害公众对自己的信心。
英国指引未提匿名受访
香港司法机构建议法官应避免匿名受访;而英国的指引则未有提及,或如何应对传媒报道失实的行动。英国指引列明,在应对公众及传媒部分,所有法官都应谨慎行使与媒体交谈的自由,法官应避免回应公众对判决或决定的批评,亦不应在媒体上就司法决定发表不同意见。
指引提到,如果法官要参与公众辩论,或写信予公众时应深思熟虑,不得对特定案件或司法决定以及政治敏感话题发表评论。
汤家骅:《指引》保障司法独立
香港传媒引述本身是大律师的立法会议员梁美芬表示,建议当局每5年检讨一次《法官行为指引》。对于法庭判决,尤其是牵涉反修例示威的不同政见者所犯下的行为,不同法官都有加上他自己的意见而引致各方很大的回应。她说曾有法官在判辞加入个人意见,以及有3名法官匿名向外媒发表对反修例的意见等,引起更多不必要的争议,以及法官是否政治中立的认受问题,她同意法官不应讲得太多,认为《指引》更新后更清晰,令人放心。
行政会议成员、资深大律师汤家骅指出,自2019年的反修例风波后,出现「起底」、网上欺凌等行为,认为《指引》提醒法官小心使用社交媒体、不要回应,除了保障法官自身安全,亦保障司法独立,以免影响市民对于法庭、法官的观感。
港媒《明报》引述资深大律师戴启思说,更新《指引》是因应近年公众对不少法官言论有颇大回响,提醒法官在庭上慎言。他指出,英国亦有与香港涵盖类似范畴的指引;惟英国没有限制法官匿名表达意见,仅提醒其身分或被揭露,故匿名发言具风险。
港司法机构:审理案件涉及的情况愈趋复杂
港司法机构指,自《指引》于2004年首度发表以来,司法行为的议题有不少议论和发展,有见审理案件涉及的情况愈趋复杂,公众对法官和司法人员履行职责方面亦愈见关注,认为在秉承2004年订下有关法官行为的指导原则下,现时是合适时候检讨和更新《指引》。
终审法院首席法官张举能表示,根据《基本法》,香港司法机构是独立的司法机关,秉持无惧无私、不偏不倚的宗旨,维护法治及执行司法工作。他指法官及司法人员肩负审理案件和执行司法工作重任,备受信任,必须对公众及自己负责,在行为上时刻严守至高标准。
记者:董舒悦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6.【香港法庭】23岁学生原审判社会服务令 律政司提覆核「加刑」失败
前年5月香港反国歌法游行中,23岁男学生被指在旺角非法集结及袭击两警员,受审后被判非法集结及袭警罪成,原审裁判官考虑到男学生曾被还押逾5个半月,终判他120小时社会服务令。律政司不满原审裁判官判刑过轻,要求上诉庭覆核。辩方称男学生只余4小时就完成全数社会服务令时数,如改判监或做成「双重刑罚」。上诉庭3名法官考虑后指,社会服务令并非是合理刑罚,但考虑所有因素后拒绝律政司的覆核申请,维持原判。本案是自反修例运动以来,首宗律政司因刑期过轻申请覆核而遭驳回的案件。
原审判120小时社会服务令 认为更有助其更生
覆核由上诉庭法官彭伟昌、潘敏琦及彭宝琴处理。答辩人为学生李汶锜(23岁),他被控于2020年5月27日在亚皆老街及弥敦道交界非法集结罪,以及袭击两名警员受审。
经审讯后,原审裁判官郑念慈裁定3项控罪成立。判刑时因为考虑到被告曾因违反保释条件已还押5个半月,如判处半年刑期被告或可即时获释,故控罪以监禁6个月为起点,但判处他120小时社会服务令,认为更有助其更生。
律政司:社会服务令「太宽待」被告 要求覆核判刑
申请方由律政司署理助理刑事检控专员(特别职务)罗天玮代表。律政司一方指,原审裁判官判处的刑罚种类及刑期均犯原则性错误,刑罚明显过轻,认为本案应判以监禁式刑罚,判处被告社会服务令是「太宽待」被告,要求覆核判刑。
律政司认为,本案涉及的非法集结有数十人在马路堵路和叫喊,被告袭击两名警察和投掷铁桶和砖头,案情属严重。律政司认为,以案情而言,原审裁判官不可以因被告已还押多时,而采取较低的刑罚,仍需要处以监禁式刑罚,以反映阻吓性;即使判处社会服务令,120小时亦不足够。
辩方:现时改判监会否构成「双重刑罚」及不公平
辩方称,被告现时的社会服务令已完成达9成时数,即116小时,仅余下的4小时将在本周六(21日)完成。上诉庭法官彭伟昌问律政司一方,如何回应答辩方的关注,被告已接近完成社会服务令,如现时改判监会否构成「双重刑罚」及不公平。
律政司一方认为没有冲突,明言「呢个系一个刑事定罪记录慨问题」,认为上诉庭可以改判被告一个即时获释的刑期,但是法庭要申明法律原则。
律政司又称,本案不应在刑罚上过于着重被告的更生,特别是原审裁判官在判刑上已订下6个月的量刑起点,质疑答辩人可因定罪前已还押一定日子,令裁判官改判社会服务令,因而受惠于《罪犯自新条例》,未必适合。答辩方则回应,原审裁判官在量刑时的其中一个出发点,是希望对答辩人未来的更生有益处,加上被告曾还押5个月,原审裁判官才使用酌情权裁处被告社会服务令。
据《罪犯自新条例》,如个别人士犯罪前没有案底、犯罪后判处监禁不超过3个月或判处非监禁式刑罚,经过3年不曾再被定罪的罪犯得以自新,可免予披露的定罪纪录。
3名法官休庭考虑后,指原审裁判官原则性犯错,法庭不认为社会服务令是合理刑罚,但考虑案件所有因素后,拒绝律政司的覆核申请,详细判刑理由稍后书面颁下。
案件编号:CAAR17/2021
记者:余法 责编:李世民 网编:江复
7.「无国界记者组织」评选新闻自由指数 台湾获亚洲第二
台湾获「无国界记者组织」评选新闻自由指数亚洲第二,外交部国传司司长徐咏梅表示,中国对境内国际媒体打压,以及香港实施《国安法》后压缩言论自由,都让外国媒体改为选择台湾作为驻点。另外,国际人权组织「保护卫士」也宣布,第一个在亚洲办事处将设在台北市,并指出台湾是进步而有活力的民主国家,成为公民社会团体和媒体立足的热门据点。
「无国界记者组织」(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
RSF)这个月公布2022年「世界新闻自由指数」,台湾排名由去年(2021年)的第43名,跃升至第38名,成为亚洲排名第二。 (亚洲排名第一的是全球17位的东帝汶。)
外交部国传司司长徐咏梅表示,排名显示台湾民主发展,与良好新闻环境深受国际肯定。
徐咏梅说:近年来中国强力打压其境内国际媒体,另外就是从香港实施「国安法」之后,中国的司法势力侵入香港,已经大幅压缩香港的言论自由及司法独立,这些因素也造成部分外媒逐渐移驻台湾。外交部对国际媒体进驻台湾表示由衷的欢迎,同时也就外媒申办来台驻点的相关事宜,积极提供协助。
徐咏梅指出,截至5月15日的统计,共有来自全球20国的75家国际媒体,派遣137名记者驻台。其中,2020年至今的二年多期间,新增并留驻台湾的外媒,共29家及63位记者,较2020年之前数量增幅超过三分之一。
徐咏梅说:驻台国际媒体的报导不仅数量众多,内容更丰富多元,包括:两岸情势、区域安全、台湾防疫成果、产业发展、艺术文化等各面向主题;报导触角也扩及中国、东协、印太各国议题,显示台湾资讯流通自由快速、透明公开,可以提供外媒自由的新闻工作环境。
「无国界记者」在世界新闻自由日发表2022年世界新闻自由指数,报告以「分化的新时代」来形容过去一年全球新闻自由的发展趋势,其中香港成为今年排名下跌幅度最大的地区,而中国则是依旧垫底。组织指,随着全球新闻自由急遽恶化,中国也想趁机扩散其资讯控制模式。
除了「无国界记者组织」之外,美国「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世界评比中,台湾不只被列为「自由国家」,其中自由度及社会多元性,更连续两年以94分,位居亚洲国家第二名。
徐咏梅认为,这些自由环境,有助于吸引外国媒体以台湾作为驻点,观察邻近区域情势,或从事便捷的旅行采访。
徐咏梅说:我国政府将持续提供外国媒体在台湾从事新闻工作必要的协助,并竭诚欢迎未来有更多国际媒体来台驻点,运用台湾自由、多元、便利的采访环境,维护民主人权的共享价值。
另外,国际人权组织「保护卫士」(Safeguard Defenders)宣布,将第一个亚洲办事处设在台湾台北市的中正区。
保护卫士在官网刊出新闻稿表示,特别关注中国及其邻近区域威权国家的人权恶化状况,而台湾拥有开放的社会和地理文化上的邻近性,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设点选择。台湾最近几十年逐渐摆脱了威权历史,这个进步而有活力的民主国家,现在已经成为公民社会团体和媒体立足的热门据点,尤其在香港人权状况,受到北京控制下迅速恶化的此刻。
「保护卫士」工作主轴涵盖任意监禁、「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和「留置」的黑监狱体系、强迫认罪、全球性的骚扰和绑架等跨国镇压现象,以及中共的秘密警察机构,国家监察委员会。
新闻稿指出,与台湾相关的部分,包括:「保护卫士」对中国的跨国镇压的研究和倡议,涵盖了海外台湾公民被非法送中、非被遣返回台的议题,以及中国对已出狱的台湾公民实施限制出境等。
根据「无国界记者」2022年的世界新闻自由指数,排名前三名的国家是挪威、丹麦与瑞典,而排名最后三名的则是朝鲜、厄立特里亚与伊朗。排名下跌幅度最大的是香港,从2021年的第80名下滑至2022年的第148名,而中国则是在持续使用立法为武器来限制人民,并将其隔离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下,在180个国家中排在第175名。
记者:钟广政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8.李克强讲话成标语 高悬遵义市政府便民服务厅
中国总理李克强去年和三年前的两句公开讲话内容,近期出现在贵州省遵义市政府便民服务大厅内,引发热议。一句是「把民之所望,做改革所向」,另一句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有评论认为,李克强的讲话被公开展示,实属罕见。
本周二(17日),微信朋友圈热传一段网民「齐天大圣」发出的短片,并留言写道,「贵州遵义,信号明确了,刚刚添上去的字」。在这段7秒钟的短片中,在政府便民服务大厅内,墙上挂着写有:「把民之所望,做改革所向」的红字,署名是「李克强」;在墙壁另一侧挂着写有「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共17个字,虽然没有署名,但这是李克强于去年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内容。
有中国资深评论人士认为,李克强的讲话「上墙」不太符合中国的政治规范,但是这种现象尚未普遍,因此不能说明政治大格局已经生变。资深媒体人宋扬周二接受本台采访时说,此事唯一说明的可能是中共最高领导层的分工,进行了细化,其中《人民日报》全文刊登李克强早前的讲话全文,这些都极为罕见。
宋扬说:最高层的权力分配,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是这个体制不变,本质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无论李克强上,还是谁上,你看到这种防疫消杀的模式,封城封控的趋势,本质上应该没有什么其它的变化。李克强似乎是历届总理中最弱势的一位。
李克强在2018年中国人大会议闭幕后的中外记者会上说过,「小」题还需「大」做,只有解决好民生「关键小事」,才能做好「发展大事」。把民之所望,做改革所向,让全体人民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
李克强在2021年6月下旬的疫情期间,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要「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说,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今成了遵义政府服务大厅的座右铭。
近期李克强频繁曝光 惹民间猜测
2022年5月14日,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同时刊登了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超过九千字。李克强连续曝光,实属罕见。对此,政治学者黄永为对本台说,网民对近期李克强的名字频繁出现,感到兴奋亦给予希望。
黄永为说:最近谣言很多,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一种期望,主要是对现在的这种状况相当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谣言四起,传递很快也很广,但是把希望寄托在李克强身上,机会不大。中国的政治体制如果没有权力的改革,单依靠某个人上台下台,不能解决问题。
旅美时事评论人士郭宝胜认为,中国的新冠疫情清零政策导致民怨沸腾。因此,民众把希望寄托在李克强身上。他说,现在有人把李克强的讲话贴到墙上,无非是想给民众留下希望。
郭宝胜说:他就给你一个希望所在,对他们体制还是有利的。李克强毕竟也是中共高层官员,当你感到绝望的时候,该给你一点期盼。所以习近平亦给李克强露面的机会。
郭宝胜认为,习近平是仿效当年毛泽东给周恩来露面、讲话的机会。
记者:乔龙/程文 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9.甘肃宁县政府常务会议:学习李克强讲话精神 多地转载「稳住经济大盘」讲话
中国总理李克强近日被指「走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阴影」,情况引起关注。在中国甘肃省东南部庆阳市宁县,县政府周二(17日)召开常务会议,会议集中学习了李克强相关的农业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讲话的内容;会议强调,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李克强的讲话精神。
据宁县官方微博帐号「宁县融媒」消息,当地在周二召开十八届县政府第10次常务会议,会议集中学习了《李克强总理在农业农村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甘肃省强县域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党政同责的意见》等内容。会议强调,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李克强讲话精神。
与此同时,多个跟中共官方有关的微博帐号,周二均转载了有关李克强的官方报道。其中,包括「云南国资」、「合肥财政」、「翠屏公安」、「钦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县文旅」、「泗县山头镇」、「蓬安交警」等官方微博帐号,均在同一日转载了李克强1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稳住经济大盘的报道。
美国《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多年来,作为中国政坛二把手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一直被国家主席习近平边缘化。如今,李克强正凭借自身影响力重新活跃起来,成为中国政府高层近十年未见的一股潜在制衡力量。报道引述政府官员和接近决策层的顾问称,在中国陷入近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困境之际,李克强正在发挥作用,力促习近平回调一些引导中国远离西式资本主义并部分导致中国经济放缓的措施。
记者/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10.【铁腕清零】朝鲜官方短片指Omicron致死率低 中国网民热议微博紧急审查
朝鲜近期出现Omicron疫情,平壤官方电视台周日(15日)播放科普宣导片,强调此病轻症率高达90%以上,居家5天左右可自愈。有中国网民转发这条短片,借此非议大陆的严苛清零防疫措施,微博随即审查屏蔽相关帖文,但仍有少数「漏网之鱼」仍在社媒上流传。有网民借「称颂」朝鲜表达对中国「清零」政策的不满,指「看来以后,我不能再嘲笑朝鲜了」。
根据朝鲜官方宣导片,Omicron变异株BA.2传染性强,症状非常弱,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数量更少,再感染的风险也更低。该毒株致死率比Delta低75%,感染者中93%属于轻症,只需门诊就诊或居家治疗。一般感染后5天可恢复健康。如果感染,要科学治疗,不可过度服用药物。而该影片亦已于微博多个帖文被屏蔽,但仍有少数「漏网之鱼」仍在社媒上流传。
由于中国采取「动态清零」与严苛封控措施应对疫情,影片在微博引发热议。有网民说:隔壁能够如此客观和数据化的去看待(疫情)。
有人说:谁能想到,迄今为止看过最通俗易懂的奥密克戎科普节目居然是从朝鲜电视台看到的。
也有不少网民不满这条短片遭中国审查屏蔽,表示「朝鲜的宣传片也要屏蔽。好想知道你们还想干什么。」、「笑死朝鲜宣传片戳你肺管子了?」、「朝鲜那个防疫宣传片看到一半被删了⋯⋯以后都不好意思碰瓷朝鲜了吗」。
也有网民表示:看来以后,我不能再嘲笑朝鲜了。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日前曾表示「将参考中国防疫做法」,但上周四(12日)朝中社曾报道称,金正恩告诉他的人民:比恶性病毒更危险的敌人是非科学的恐怖、信心不足和意志薄弱。
另据朝中社周一(16日)报道,14日晚至15日晚,朝鲜新增发热个案39.3万宗。共治愈15.3万宗,死亡8宗。从4月底至5月15日,朝鲜全国报告发烧个案共计121.4万宗,其中64.9万宗已治愈。
记者/责编:方德豪 网编:江复
【梁京评论】理解俄国和中国自残自毁的文化逻辑(下)
由海权帝国建构的现代世界所推动的全球秩序,并非是能用公平和道义来辩护的秩序,但对陆权帝国主导的政治秩序而言,海权帝国的挑战具有极大颠覆性。这是因为,海权帝国向其他文明展示了一种「主权在民」的理念之可欲与可能的愿景,这就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俄国和中国自残和自毁的文化逻辑,乃至理解人类可能自毁的逻辑,都十分关键。
海权帝国对陆权帝国的挑战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文化共同体身份认同的挑战,另一方面则是价值认同的挑战。统治者当然要强调前者来维护秩序和既得利益,而反叛者则必然从「洋人」带来的「自由」理念中获得极大启示和激励。但无论是当权派还是造反派,都很难摆脱陆权帝国政治文化的束缚,因为这种政治文化不仅是一种符号,也不仅是传承的故事,而是前辈从历史灾变中得以幸存选择的生存策略。无论在哪个社会层面,改变这种生存策略的风险都是极大的,但「自由」的诱惑又难以抗拒,因为这种人类共有的文化本能深植于远古祖先的生存策略留下的共有基因。
没有俄国十月革命,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是否会走上一条更好的路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我倾向于认为,联省自治那段历史以及后来一些省份和地区的自治成就,特别是阎锡山在山西的成就,也包括贵州石门坎的地域文化重建奇迹,可以支持这样一个判断,那就是没有一战和俄国革命,由地方文化精英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基督教文化精英合作推动的社会变革,很可能有利于现代社会自治的资源快速成长,从而不仅对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进入良性进程,而且对整个人类都带来巨大的福祉和机会,尽管中国的政治版图有可能会失去东北,且收不回台湾。
不难理解的是,俄国革命给中国急功近利的变革者带来了一种似乎可以两全其美的现代化方案:既能完成主权在民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革命,又不失去大清帝国的庞大疆域,更重要的是,避免中国分裂乃至被瓜分的「乱世」之灾。我相信,这是「走俄国的路」能吸引如此多中国文化精英最深层的原因。历史证明,俄中两个陆权帝国选择建立「红色帝国」的生存策略来回应现代世界和海权文明的挑战,不仅未能完成「主权在民」的变革,反而造成了空前的社会和人道灾难。俄罗斯因冷战失败再度面临解体危机,而毛死后的中国甚至发生过被「开除球籍」的忧虑。
中俄的改革派虽然在经济市场化方面获得了某种成功,但无法改变多元自治的道德和文化资源严重不足的基本格局。结果是,通过融入全球贸易体系获得的财富急剧膨胀,俄中再现了托克维尔解释法国大革命的逻辑,所不同者,在所谓「转型」过程中获得权力和发了横财的新贵,更缺乏正当性,从而陷入「我将无我」的极度恐惧。我认为,正是权贵和平民对帝国秩序瓦解的恐惧,把普京和习近平这样的人推上了权力的顶峰。两人的共同之处,都是帝国秩序的维护者。两人利用多数人对帝国崩溃的恐惧来攫取和巩固个人权力,却不得不选择自残自毁的治国方略,根本原因,就是陆权帝国以「人命换天命、空间换时间
」的生存策略来延续和扩张的内外环境,已不复存在。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
本台网址:http://www.rfa.org/cantonese
社交媒体:
Facebook
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cantonese.rfa
Twitter
推特:https://twitter.com/Rfacantonese
Google+:https://plus.google.com/+CantoneseRFA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user/cantoneseRFA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rfacantonese
自由亚洲粤语节目的广播频率介乎於短波波段20至23之间。广播时间∶(北京时间)晚上10时至11时。敬请调校收听。